【醫學百科●皰疹性口腔炎】
拼音
pàozhěnxìngkǒuqiāngyán
疾病分類兒科
疾病概述新生兒口腔黏膜血管豐富,柔軟、干燥,唾液分泌少等,均利于微生物的繁殖,黏膜易受損而感染。
皰疹性口腔炎為單純皰疹病毒所致。
出生時可經產道感染而皰疹性口腔炎。
多于生后3~9天發病,同時伴有低熱或高熱(體溫達38~40℃),發熱1~2天后出現牙齦紅腫,觸之易出血,在舌、唇內和頰黏膜等口腔黏膜上可見單個、一簇或幾簇小水庖,周圍有紅潤,迅速破裂形成淺表潰瘍,上面覆蓋白色膜樣滲出物,局部有疼痛、拒乳、煩躁哭鬧、流涎,發熱可持續5~7天。
對本病的預防與治療十分重要。
1、經常保持新生兒的口腔衛生,預防口腔炎癥。
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潰瘍疼痛嚴重者,可局部涂2%利多卡因止痛,保證患兒充分哺乳,以滿足其熱量和水分。
4、保持口腔清潔。
疾病描述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癥,若病變限于局部如舌、齒齦、口角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多見于嬰幼兒。
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C缺乏等。
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或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導致口炎的發生。
目前細菌感染性口炎已經很少見,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經常見到。
皰疹性口腔炎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多見于1—3歲小兒,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
從患者的唾液、皮膚病變和大小便中均能分離出病毒。
癥狀體征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軟腭、舌和咽部。
由于疼痛劇烈,患兒可表現拒食、流涎、煩躁,所屬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周。
本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后者大都為柯薩起奇病毒所引起多發生于夏秋季。
常驟起發熱及咽痛,皰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粘膜,此點與皰疹性口腔炎迥異。
治療方案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禁用刺激性藥物。
局部可涂皰疹凈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
為預防繼發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魚肝油。
疼痛嚴重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
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發熱時可用退熱劑,有繼發感染時可用抗生素。
特別提示應注意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以修復創面,緩解疼痛。
可先用0.9%NS或2%SB徹底清潔口腔,特別是潰瘍部位后局部涂上聚肌胞;
為緩解患兒進食時疼痛,可于進食前10-15分鐘用2%利多卡因涂口腔。
患兒應多飲水,進食溫暖清淡流質,避免進食太熱、酸性、辛辣刺激食物,同時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
引用:http://big5.wiki8.com/paozhenxingkouqiangyan_39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