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肺泡】
拼音
fèipào
英文參考
pulmonaryalveoli
概述肺泡是肺的功能單位。
肺部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
為多面形有開口的囊泡。
肺泡是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半球狀囊泡。
肺中的支氣管經多次反復分枝成無數細支氣管,它們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為肺泡。
肺泡的大小形狀不一,平均直徑0.2毫米。
成人約有3~4億個肺泡,總面積近100平方米。
肺泡是肺部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單位。
氧氣從肺泡向血液彌散,要依次經過肺泡內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細胞膜、肺泡上皮與肺毛細血管內皮之間的間質、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膜等四層膜。
這四層膜合稱為呼吸膜。
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氣體交換十分迅速。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彌散出肺時,要通過與上述相反的途徑。
肺泡內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質,起著降低肺泡表面液體層表面張力的作用,使細胞不易萎縮,且吸氣時又較易擴張。
肺組織缺氧時,會使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減少,進入肺泡的水腫液或纖維蛋白原可降低其表面活性物質的活力,引起肺內廣泛的肺泡不張,血液流經這些萎陷肺泡的毛細血管時就不能進行氣體交換。
臨床上新生嬰兒患肺不張癥,就是因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所致。
相鄰兩肺泡間的組織為肺泡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及彈性纖維、網狀纖維。
彈性纖維包繞肺泡,使肺泡具良好彈性。
患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時,肺泡長期處于過度膨脹狀態,會使肺泡的彈性纖維失去彈性并遭破壞,形成肺氣腫,影響呼吸機能。
肺泡表面有兩種上皮細胞。
扁平細胞(Ⅰ型細胞):肺泡表面大部分為此種細胞、核扁橢圓形,細胞很薄,光鏡下難于識別。
電鏡下可見肺泡上皮下方及肺泡毛細血管內皮外方各有一基膜,肺泡與血液間氣體交換至少要經過肺泡上皮、上皮的基膜、內皮的基膜及內皮細胞四層結構,有些部位還可見到上皮基膜和內皮基膜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存在。
這些結構構成“氣血屏障”。
分泌細胞(Ⅱ型細胞):細胞圓形或立方形,表面有少量微絨毛,細胞質內除有一般細胞器外,尚有嗜鋨性板層小體,直徑為0.1~1.0微米。
小體外包薄膜,內富含磷脂、粘多糖、蛋白等,可釋放其內容物于肺泡上皮表面,稱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穩定肺泡直徑的作用。
Ⅱ型上皮還有不斷分化、增殖,修補損壞肺泡上皮作用。
肺泡孔(alveolarpores)為肺泡間小孔,一般一個肺泡上可有1~6個。
此孔連接相鄰肺泡,并在肺泡擴張時完全張開,呈卵圓形或圓形,為溝通相鄰肺泡內氣體的孔道,當某支氣管受到阻塞時可通過肺泡孔建立側支通氣,進行有限的氣體交換。
肺泡隔(alveolarsepta)由肺泡間密集的毛細血管和薄層結締組織構成。
其結締組織中的網狀纖維、彈性纖維及少量的膠原纖維為肺泡毛細血管的支架,彈性纖維與肺泡的彈性回縮有關。
在肺泡腔或肺泡隔內,有肺泡巨噬細胞(alveolarmacrophage),細胞體積較大,在吞噬灰塵后稱為塵細胞。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ipao_40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