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骨議論方】
犯此症者,骨必在皮肉上,則用染爛丹去其肉。
而後將骨對,切勿用湯熏洗,恐湯毒入內,次將生肌散敷之。
如骨折皮肉不破,可用接骨散敷之,後照前綁縛,用杉板六片,長三尺五分,下骨板長五分,上骨段上板長五分,取其擔力,惟此症最痛,必先服生血補髓湯三四貼,次服壯筋續骨丹愈,數貼而安。
腳踝骱易出,上之亦難,一手抬住其根,一手扳住其指,出右手扳其右,出左手扳其左,腳跟掬指掬上腳下一伸而上也,必服寬胸活血湯而安。
肩骱與膝骱相似,其膝前送上,肩骱送下,有力可上之,先一手上按住其肩,下按住其手,緩緩轉動,候其筋舒。
患人坐於低處,一人抱住其身,醫者用手又捏其臂,抵住其骨,將膝挾其手,齊力而上也。
用綿裹如雞蛋大,落其膝上,敷用接骨散,服用生血補髓湯而愈。
臂出觸於上,一手按住其挽,一手按住其膝,踝先掬其上,而後抬其挽,一伸可上也。
敷用接骨散,綿布包裹,服用生血補髓湯而愈。
手骱送出,一手按住其五指,一手按住其手掌,掬起其手骱,下一伸而上也。
此乃會膝之所也,必服寬筋活血散。
骱出不用縛,先用骨骱散敷之,綿布裹包,用闊板一片在患處,共用杉板四片,長三寸,縛用七日可放。
手指則有三骱,惟中節出者有之,易出易上,藥必服活血止痛散,不然最疼痛也。
大臂與小臂傷折,與大腿小膀同治,惟服藥下部則加牛膝、木瓜,上部加桂枝。
此數者略言其要耳。
我後子孫效學人,必擇賢者傳之,使其坐定,逐一細講,正謂口傳心授。
大抵骨折在於綁縛,用杉板取其輕熟之故。
此數方之要藥,萬金不可得,折傷皆出於此。
藥有制度之法,煎劑在於活法,不可執一而治。
但有染熱病而得此症者,必無用藥。
其上骱之症,一言而可定也。
亦要細別其骱頭,不可輕忽,則外有促筋矣。
刀斧砍傷,骨碎補之奇,亦要討論。
大抵舒筋必要用寬筋散煎湯熏洗為主。
手足之筋連背在於指動,指動則此筋也動。
就將此筋用湯熏洗,微微緩動伸舒也。
失枕有臥而失者,有一時之誤而失者,使其低處坐定,一手扳其頭,一手扳其下頸,伸之直也。
有槍戳者,看其傷在致命不致命,傷口深不深,致命處而傷不深,亦無害。
若傷在腹,必探其淺深,恐深而傷在五內者難治。
傷口直者,先取止血定痛散敷之,傷口深者將綿探之,干摻其口,待其血水流定,再將生肌散敷固,內服護風托裡散而愈。
有刀斧磕傷頭額者,防其寒熱,一見則護風為上,大抵診脈沉細者生,洪大者難。
傷於硬處者,看其骨損傷否。
傷於軟處者,看其淺深何如。
傷骨即療骨,傷肉即生肌。
刀斧斫傷與戳傷不同,敷用生肌為主,內服護風、托裡為上。
更詳前有論傷骱內參用。
有人自以刀勒咽喉者,看其刀口之平不平,而勒有彎曲淺深,兩刀勒者易,一刀勒者難。
若硬其食喉,先將油線縫其合,次將生肌散封固,內服護風托裡散而安。
如食喉斷者必死難治,絲線縫其缺喉亦可。
有傷肚皮腸出外者,此症故險而無害。
醫者當去其指甲,恐致傷腸反受其害也,此人必死。
但五內不傷,湯藥飲食如常,可保終吉。
用紡車一部,對患者緊搖,勿使患處將濕湯搽上,痛處油線縫其皮,初將生肌散封固,內服通腸活血湯而安。
桑白皮線縫亦可。
人之一身,十指最重,若使傷其一指必聯心痛難忍,中指比於各指最重。
況且又染傷風,先將止血散敷之。
如人咬傷者,必先去其齒毒瓦斯而敷之,急投護心丸一服以安其心。
若犯破傷風,急服飛龍奪命湯而愈。
如刀斧折傷者易,人咬傷者難,有毒內服退毒定毒散。
如人咬傷者,其間十有九死,必難治也。
如有骨碎損者,看其傷處,破則必取骨,不破則用鑽骨散穿取,後將生肌散封固,內服定痛補髓湯而愈。
若取碎骨不盡者不愈。
用必看取,自然愈矣。
此書不可輕忽,宜珍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