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翳風】
拼音
yìfēng
英文參考
yifung;yifeng(SJ17);te17;
概述
翳風,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手少陽三焦經。
手、足少陽之會。
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穿出處,并有耳后動、靜脈,頸外靜脈。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斜,口噤不開,齒痛,頰腫,瘰疬等,直刺1-1.5寸。
艾炷灸3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翳風在耳垂后,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取法
取正坐或側伏,耳垂微向內折,于乳突前方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翳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
有耳后動、靜脈,頸外靜脈。
分布著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處。
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
皮下組織疏松,耳后靜脈面后靜脈匯合成頸外(淺)靜脈,在胸鎖乳突肌淺面向下后斜行,至該肌后緣,鎖骨上約2.5厘米處,穿深筋膜匯入鎖骨下靜脈。
沿頸外靜脈排列的淋巴結稱為頸淋巴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繼而進達腮腺的下頜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特異性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
功用
聰耳通竅,散內泄熱。
主治病癥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頭痛牙痛,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
神經系統疾病:痙病,狂疾,膈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耳后酸脹,可擴散至舌前部及半側面部,以治面癱、腮腺炎等。
2、向內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可向咽部擴散,咽部有發緊發熱感,以治聾啞。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翳風配聽宮、聽會,有通竅復聰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翳風配地倉、頰車、陽白、承泣,有活血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翳風配下關、頰車、合谷,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頰腫。
文獻摘要
《甲乙經》:手足少陽之會。
《資生》:暴喑不能言,翳風、通里。
《大成》: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
研究進展
呃逆以兩手拇指按壓翳風穴,力度要重而強,以患者脹痛難忍為度。
面神經炎有報道針刺時,針尖向鼻尖方向進針,使患者有痠麻脹感擴散到面部為度。
臨床觀察面癱患者多在翳風穴有壓痛,翳風穴壓痛墮病情好轉逐次減輕。
偏頭痛針刺治療偏頭痛150例,效果較為顯著。
調整大腦皮質功能有人在實驗性狗神經官能癥基礎上,針刺翳風,所有陽性條件反射迅速提高,并穩定地恢復正常,刺激強度與反應之間的關系逐漸恢復,對分化刺激的鑒別逐漸達到完全。
說明針刺翳風能恢復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平衡。
化膿性中耳炎用懸灸法治療急慢性中耳炎402例,效果良好。
引用:http://big5.wiki8.com/yifeng_3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