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頭竅陰】
拼音
tóuqiàoyīn
英文參考
Touqiaoyin(GB11)
概述
頭竅陰,經穴名。
《針灸甲乙經》名竅陰;
《圣濟總錄》名首竅陰;
《針灸資生經》名頭竅陰。
別名枕骨。
屬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太陽之會。
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吻合支及耳后動、靜脈分支。
主治頭項痛,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等。
沿皮刺0.3-0.5寸。
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頭竅陰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當天沖與完骨的中1/3與下1/3交點處。
(圖)
取法
正坐或側伏,在乳突后上方,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
頭竅陰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后肌、枕額肌(枕腹)。
皮膚由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雙重分布。
耳后肌屬皮肌,起于乳突的外面,止于耳廓軟骨的后面。
該肌和枕額肌的枕腹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
(參看浮白穴)
特異性
手足太陽、少陽之交會穴。
功用
平肝鎮痛,開竅聰耳。
主治病癥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
2.五官科系統疾病:喉炎,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3.其它: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頭后側部。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頭竅陰配聽宮、聽會、翳風,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頭竅陰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頭竅陰配風池、俠溪、太沖,有平肝潛陽,清火熄風的作用,主治眩暈。
文獻摘要
《千金方》:竅陰、強間,主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
《大成》: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之。
《圖翼》:主治曲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逆喉痹。
舌強脅痛口苦。
引用:http://big5.wiki8.com/touqiaoyin_7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