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瞳子髎】
拼音
tóngzǐliáo
英文參考
Tongziliao(GB1)
概述
瞳子髎,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別名后曲、魚尾、太陽、前關。
屬足少陽膽經。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布有顴面神經,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及顴眶動、靜脈。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青盲,視力減退,結膜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等。
沿皮刺0.5-1寸。
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圖)
取法
正坐仰靠,令患者閉目,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瞼外側韌帶、眶脂體。
有顴眶動、靜脈。
分布著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
皮膚由眼神經的淚腺神經分布。
眼輪匝肌的瞼部肌纖維為橫紋肌,肌纖維收縮時,可使眼瞼閉合。
該肌受面神經介支支配。
瞼外側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形成,連接瞼外側聯合與顴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結節之間,與瞼內側韌帶配合,使眼瞼和眼球緊密相貼。
針刺不宜過深。
特異性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交會穴。
功用
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主治病癥
1.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癥,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1.向后斜刺0.3~0.5寸,局部脹痛;
2.向太陽穴方向透刺,局部酸脹,可放射至外耳道;
3.三棱針點刺出血。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瞳子髎配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配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配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銅人》:治青盲目無所見,遠視,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
《資生》:目中翳膜,針瞳子髎、丘墟。
《圖翼》:婦人乳腫,針瞳子髎、少澤。
引用:http://big5.wiki8.com/tongziliao_7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