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天髎】
拼音
tiānliáo
英文參考
tianliao(SJ15)
概述
天髎,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手少陽三焦經。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或于肩井與曲垣兩穴連線的中點取穴。
布有副神經,肩胛上神經分支和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
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痛,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天髎在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取法
正坐或俯臥位,于肩胛骨的內上角端取穴。
穴位解剖
天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岡上肌。
皮膚由頸叢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膚較厚,與致密的皮下筋膜緊密相連。
有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
分布著副神經,肩胛上神經分支。
分布于岡上、下肌的血管神經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經。
血管經肩胛橫韌帶的上方,神經穿過韌帶和肩胛切跡圍成的孔,然后進入岡上窩,再繞肩胛頸,進入岡下窩。
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岡上肌表面血管神經束內側,入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
勿深刺。
特異性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灸甲乙經》);
《素問。
氣府論》王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外臺秘要》作足少陽、陽維之會。
功用
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病癥
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
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天髎配肩髎、曲池,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天髎配風池,頸百勞,有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天髎配內關、膻中,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胸中煩滿。
文獻摘要
《甲乙經》: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髎主之。
《甲乙經》:手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治肩肘痛引頸項急。
《大成》:主胸中煩悶,肩臂痠疼,缺盆中痛。
引用:http://big5.wiki8.com/tianliao_7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