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太白】
拼音
tàibái
英文參考
taipai;Taibai(SP3)
概述
太白,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屬足太陰脾經。
輸(土)、原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
直刺0.5-0.8寸。
艾炷灸1-3壯;
或艾條灸3-5分鐘。
標準定位
太白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跖趾關節后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
太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纖維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
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
分布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
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趾跖側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纖維鞘的十字部,再進(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該二肌為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
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
脾之原穴。
功用
健脾和胃,清熱化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腸炎,痔瘡;
2.運動系統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太白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
太白配復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
《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
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
膝股腫,痠轉筋。
《金鑒》: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癥,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泄,善饑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研究進展
胎位不正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馳,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
小兒腹瀉配豐隆,每穴艾灸10分鐘,經治療后大便轉為正常。
引用:http://big5.wiki8.com/taibai_7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