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水泉】
拼音
shuǐquán
英文參考
Shuiquan;
KI5
經穴名·水泉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郄穴。
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脛后動脈的跟骨內側支。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小便不利,目視昏花等。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當跟骨結節之內側前上部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踝管及其內容。
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
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流向大隱靜脈,向后外方則歸流小隱脈。
深筋膜發達,局部增厚,在內踝與舟骨、距骨、跟骨內側面之間形成屈肌支持帶,韌帶和跟骨之間形成隧道似的踝管。
管又由韌帶深面的纖維向跟骨面發出間隔,將通過管內的肌腱之間和血管神經束分開。
在踝管內,自前向后排列纖維鞘的內容有: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后動靜脈及脛神經、(踇)長屈肌(腱)。
脛后動脈和脛神經在未入踝管前,發出跟內側動脈和神經布于跟骨內側面。
特異性足少陰經之郄穴。
功用清熱益腎,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月經過少,子宮脫垂,不孕癥;
2.其它:近視眼,膀胱痙攣。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配伍配氣海、三陰交,有調經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配承山、昆侖,有舒筋活絡壯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目不可遠視。
《銅人》:治月事不來,來即多,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循經》:踝骨痛,偏墜。
經穴別名·水泉
《千金要方》載:“石淋小便不得,炙水泉三十壯,足大敦是出。”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uiquan_8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