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升降浮沉】
拼音
shēngjiàngfúchén
概述升降浮沉中藥學術語。
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
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
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如麻黃、桂枝、黃芪之類。
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黃、芒硝、黃柏之類。
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葉、升麻等。
子、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如蘇子、枳實、寒水石等。
人體發生疾病,病變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別;
病勢有上逆、下陷之異,治療上就要求藥物應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使之有助于調整紊亂的臟腑氣機,使之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
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藥物;
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藥達病所。
病熱逆上宜降,病熱陷下宜升,這是運用中藥必須掌握的一般規律。
然而,遇到痰涎壅實,胸悶窒嘔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
若瀉痢初起而系積滯所致者,則用消積導滯、沉降攻下之大黃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見,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幾種趨向而言。
升和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的。
升是升提的意思;
降是降逆的意思;
浮是上行發散的意思;
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
升、浮藥物的特點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陽、舉陷、發表、散寒、祛風、開竅等藥理作用;
而沉降藥物的特點則是向下向里,具有潛陽、降逆、平喘、收斂、瀉下、滲利等作用。
藥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決于藥物的氣味和質地的輕重。
一般來說,味辛甘、氣溫熱的藥物,多主升浮;
味酸苦咸,氣寒涼的藥,多主沉降。
《本草綱目》云:“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
大凡質輕的藥物,如花葉之類多主升浮,質重的藥物,如種子、礦石、貝殼之類多主沉降。
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熱,不升反沉,故有瀉下逐水作用;
旋復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諸花均升,復花獨降”之說,牛蒡子是種子類,反主升浮,能疏風諸熱。
此外,藥物的升降浮沉還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發生改變。
酒制則升、鹽炒則下行、姜汁炒則能發散、醋炒則能收斂。
所以在臨床應用時要靈活掌握,才能運用得當,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engjiangfuchen_8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