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上脘】
拼音
shàngwǎn
英文參考
shangwan(RN13)
人體部位名·上脘
上脘指胃脘上口賁門部。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經穴名·上脘
出《針灸甲乙經》。
《脈經》名上管。
上脘別名胃脘。
屬任脈。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
主治胃痛,呃逆,嘔吐,反胃,癲癇,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食道痙攣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10-20分鐘。
標準定位仰臥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取法在臍上5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穴位解剖上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
深層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特異性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功用和胃降逆、化痰寧神主治病癥反胃,嘔吐,食不化,胃痛,納呆,腹脹腹痛,咳嗽痰多,積聚,黃疸,虛癆吐血。
胃炎,胃擴張,隔肌痙攣,腸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
可灸。
配伍上脘配中脘,有行氣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飲食不化。
上脘配豐隆,有理氣止痛,清熱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嘔吐,傷寒吐蛔。
上脘配神門,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發狂奔走,失眠煩躁。
文獻摘要《甲乙經》: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圖翼》:孕婦不可灸。
《普濟》:針入八分,先補后瀉,神驗。
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后補,立愈。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anghuan_9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