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上巨虛】
拼音
shàngjùxū
英文參考
shangjuxu(ST37)
概述
上巨虛,經穴名。
見《千金翼方》。
《靈樞·本輸》名巨虛上廉。
別名上林、足上廉、巨靈上廉。
屬足陽明胃經。
大腸之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或于足三里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取穴;
一說在“膝下四寸”(《針灸大全》)。
布有腓深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隱神經的分支,及脛前動、靜脈。
主治腹痛脹滿,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腸癰,腳氣,膝脛酸痛,下肢痿痹,及闌尾炎,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里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
上巨虛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長伸肌、小腿骨間膜。
血管、神經的分布同足三里(有脛前動、靜脈。
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布。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脛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長伸肌。
兩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及伴行的腓深神經經過。
特異性
大腸之下合穴。
功用
調和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闌尾炎,胃腸炎,泄瀉,痢疾,疝氣,便秘,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后遺癥,下肢麻痹或痙攣,膝關節腫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2寸,局部酸脹;
2.針尖略向上斜刺,針感沿胃經循膝股走至腹部。
少數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針感沿足陽明經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
5.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亦可采用藥物天灸。
文獻摘要
《甲乙經》: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狂妄走善欠。
《千金方》:腳氣初得腳弱,骨髓冷疼痛,小便難黃。
研究進展
急性腹瀉穴位注射用水1~2ml(左右穴交替),每日1次,連續3次為1療程,治療35例,效果較好。
嬰幼兒腹瀉東莨菪堿(每次按0.006mg/kg計算,加生理鹽水至2ml)雙側穴位注射244例,效果良好。
便秘配大腸俞,埋線治療頑固性便秘29例,有較好的效果。
腸癰配足三里,手法以重刺激為主,治療165例,對瘀滯型、蘊熱型效果好,熱毒型效果欠佳。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angjuxu_9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