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三陰交】
拼音
sānyīnjiāo
英文參考
Sanyinjiao(SP6)
概述
三陰交,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另說:“在內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內踝上一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為脛神經;
并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
主治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產,遺精,陽萎,遺尿,疝氣,足痿,癮疹,失眠,以及神經衰弱,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孕婦禁針”。
標準定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
穴位解剖
三陰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
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
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
皮膚由隱神經分布。
皮下組織,內有隱神經和起于足背靜脈網內側的大隱靜脈,神經和靜脈并行。
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頭肌(腱)的前方,進入趾長屈肌(腱)和(踇)長屈肌(腱)。
在趾長屈肌(腱)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經過。
以上諸肌腱由脛神經支配。
特異性
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穴。
功用
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帶下,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子宮下垂,難產;
4.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
5.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6.其它:蕁麻疹,神經性皮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2.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3.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4.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配伍
三陰交配天樞、合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兒急性腸炎。
三陰交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三陰交配陰陵泉、膀胱俞、中極,有滲變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閉。
三陰交配中極、天樞、行間,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三陰交配陰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腎俞、光明,有益氣健脾生津,滋養肝腎,補腎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將枯。
三陰交配外麻點、切口旁針;
太沖、下巨虛;
內關、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是剖腹產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
驚不得眠。
《千金方》:卵偏大上入腹;
夢泄精;
女人漏下赤白及血;
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脛寒不得臥。
《千金翼》: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
牙車失欠蹉跌;
腳疼。
《聚英》: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疝氣,小便遺失……男子陰莖痛,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
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
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產通;
經脈虛耗不行,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研究進展
對輸尿管蠕動的調節作用電針狗的三陰交、照海、膀胱俞、腎俞等,當達到一定刺激量時,可使輸尿管蠕動顯著增加,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加的機理,一是針刺直接增強輸尿管的蠕動,另一方面可能是增加尿量。
對兔腘淋巴結,輸出淋巴液及淋巴細胞的影響針刺兔的“三陰交”30分鐘時,腘淋巴結輸出淋巴液平均升高3.24倍,淋巴細胞升高16.06倍,出針30分鐘則逐漸恢復,此時淋巴液為針前的1.74倍。
淋巴細胞為針前的4.15倍,通常淋巴液增加時淋巴細胞的密度亦相應增加。
淋巴細胞如此迅速成倍的增加,可能與針刺改變了毛細血管后靜脈的通透性有關。
在靜脈腎盂造影中,同時針刺雙側三陰交、昆侖、關元,對于顯示尿路細小結石,腹膜后腫塊,先天性畸形及早期炎癥改變,均有獨特的優點,可減輕患者痛苦,真實地顯示病理改變,提高早期診斷率。
據報道用針刺三陰交、氣海、腎俞,治療痛經125例,取得良好效果。
引用:http://big5.wiki8.com/sanyinjiao_9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