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日月】
拼音
rìyuè
英文參考
Riyue(GB24)
概述
日月,經穴名。
出《脈經》。
別名神光。
屬足少陽膽經。
膽之募穴。
足太陰、少陽之會。
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另說“在期門下五分”(《千金要方》);
“在期門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經考穴編》);
“在期門直下八分”(《針灸集成》)。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和第七肋間動、靜脈。
主治脅肋痛,嘔吐,吞酸,呃逆,黃疸,胃痛,腹脹,以及膽囊炎,肝臟疾患等。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日月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乳頭下方,當第7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
日月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間外韌帶、肋間內肌、腹橫肌、胸內筋膜。
皮膚由第6、7、8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
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堅韌的漿膜。
它可以分為內、外兩層。
內層包繞肺的表面,稱臟胸膜(肺胸膜);
外層貼附于胸腔各壁的內面稱壁胸膜。
由于貼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為:襯于胸內筋膜內面的是肋胸膜;
覆蓋于膈肌上面,并與其緊密相貼為膈胸膜;
從兩側覆蓋縱隔器官的漿膜是縱隔胸膜。
此外,胸膜壁層,突出于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稱胸膜頂,其突出的程度,與胸廓的形狀有關。
胸膜壁的臟與壁層相互移動,形成潛在性間隙叫胸膜腔。
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動行處,肺的邊緣不能伸入其內,這些空隙稱胸膜竇。
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處,是胸膜竇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當于第12肋處,稱肋膈竇。
因此,針刺該穴時,若盲目進針,除穿經上列結構以外,可經肋竇膈、肺、膈達肝(右側)、胃(左側),其后果是嚴重的。
特異性
膽之募穴;
足太陰、少陽之交會穴。
功用
利膽疏肝,降逆和胃。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黃疸,膈肌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肝炎,膽囊炎;
2.其它: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胸脅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日月配丘墟、陽陵泉、支溝,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疼痛。
日月配內關、中脘,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日月配大椎、至陽、肝俞、陰陵泉,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黃疸。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太陰、少陽之會。
《甲乙經》: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日月主之。
《銅人》: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金鑒》:嘔吐吞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riyue_9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