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氣街】
拼音
qìjiē
英文參考
qipassage
脈氣所行徑路名·氣街
氣街指經脈之氣匯聚和流通的共同通道,其范圍超出經脈主干之外。
分四氣街。
《靈樞·衛氣》:“胸有氣街,腹有氣街,頭有氣街,脛有氣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
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所述脈氣流經頭部的,都通至腦;
脈氣流經胸部的,都通至胸和背腧;
脈氣流經腹部的,都通至背腧和沖脈;
脈氣流經下肢的,都通至腹股溝及承山、踝上下等部。
說明了經絡在頭面、胸、腹、脛各部的分段聯系。
氣街、四海,主要說明全身經絡氣血在上下分部中還有內外之間的分段匯通關系。
《靈樞·海論》說:“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即指十二經脈像水流一樣匯通于四海。
氣街與十二經的標部相通,匯合于四海,故“海”是經絡氣血精神的最大集合體。
氣街的概念氣街,是經氣匯聚、縱橫通行的共同道路。
《靈樞·動輸》說:“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意指四肢末端是陰陽經會合之處,也是經氣通行的大絡脈,而頭、胸、腹、脛四氣街,是經氣循行的徑路,若氣阻塞了小絡脈,則四街徑路就會開通,促使經氣運行如常。
當四末的邪氣得以解除,則絡脈又溝通,經氣又從這里輸轉會合,如環無端,周而復始,運行不息。
頭、胸、腹、背等處,是經氣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是氣街所在范圍,因有頭氣街、胸氣街、腹氣街、脛氣街之分。
這些部位與標本、根結中所說的經氣布散、歸結于頭、胸、腹、背部位相似,故氣街可以認為與標本、根結中的“標”和“結”的范圍相一致,是頭、胸、腹(分上腹、下腹)及脛的橫斜通道。
氣街的內容氣街部位有四。
如《靈樞·衛氣》說:“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
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頭、胸、腹、脛四氣街的具體部位是:頭氣街—聚于腦部;
胸氣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肺俞、厥陰俞、心俞);
腹氣街—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和腹部臍旁的沖脈交會穴(肓俞、關元等);
脛氣街—聚于少腹氣沖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
氣街與“結”、“標”部位對照表氣街理論的應用氣街理論,著重闡述頭、胸、腹、脛部位各有脈氣匯合循行的通道,說明內臟與胸腹、背腰之間內外、前后相應。
胸腹背腰部的腧穴,以背俞和募穴為代表,其功能作用有相似之處,既能治療局部疾病,又能治療相關內臟的疾病。
手三陰經通于胸,相應內臟是肺、心、心包,其氣輸注匯聚于胸前及背俞;
足三陰經通于腹,相應內臟是肝、脾、腎,其氣輸注匯聚于腹部及背俞。
因此,胸腹內臟有病,便可選用胸腹部有關腧穴和背俞穴進行治療。
如臨床上遇頭痛、頭暈疾患,可取頭氣街所在的百會、風池等穴治療;
胸滿、咳喘,可取胸氣街相應的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療;
腹痛腹瀉,可取腹氣街相應的腧穴中脘、天樞、胃俞、脾俞、大腸等穴治療;
下肢痿痹,可選用相應的氣沖、伏兔、足三里、承山等穴治療。
氣街指氣沖部
氣街指氣沖部,當股動脈經行腹股溝處。
如足陽明胃經“入氣街”中即指此。
氣沖穴的別名·氣街
氣街見該條。
引用:http://big5.wiki8.com/qijie_10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