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肩髎】
拼音
jiānliáo
英文參考
jianliao(SJ14)
概述
肩髎,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手少陽三焦經。
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布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后動脈肌支。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肩關節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取法
1、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出現兩個凹陷窩,后面一個凹陷窩即是本穴。
2、垂肩,于鎖骨肩峰端后緣直下2寸,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處取穴。
穴位解剖
肩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后部)、小圓肌、大圓肌、背間肌。
有旋肱后動脈肌支。
分布著腋神經肌支。
皮膚由腋神經發出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
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經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經。
腋神經為臂叢后束的分支,與旋肱后動脈一起通過四邊孔,在三角肌后緣中點,緊靠肱骨外科頸后面走行。
所以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肩關節脫位時,都可以影響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區域感覺消失。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經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圓肌。
經旋肱后動、靜脈及腋神經等形成的血管神經和肱骨外科頸之間。
深抵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
功用
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病癥
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刺灸法
刺法:1、直刺1.-3.0寸,臂外展,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進針,深刺右透極泉,酸脹可擴散至整個關節腔,可有麻電感向下擴散。
2、向下斜刺2.0-3.0寸,,退針至淺層,再依次向兩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部,或麻電感放散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
配伍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舉。
肩髎配風池、曲池,有疏風泄熱、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風疹。
肩髎配外關,章門,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間神經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千金方》:臂痛,肩髎、天宗,陽谷。
《銅人》:治肩重不可舉臂肘。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anliao_13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