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火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1 11:4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火針

 

拼音

 

huǒzhēn火針針具名。

 

出《備急千金要方》。

 

又名煨針、燔針。

 

現代多用不銹鋼制成,長3-4寸,體粗圓,尖銳利,柄用角質或竹、木制作。

 

出有用鎢絲、鉬絲制作者,形同毫針,略較粗長,受熱散熱較快,不易變形。

 

使用時將針燒紅,于選定部位速刺速出。

 

應注意掌握深淺、部位,凡血管、內臟及關節附近等處禁用。

 

主要用于癰疽、瘰疬、頑癬和痹癥等。

 

或指古代九針中的大針。

 

見該條。

 

火針的發展史

 

火針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目前,火針針具已經發展到電火針、電熱針,治療范圍則擴展至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個方面。

 

然而,許多有關針灸學的教材沒有論及火針或只有小篇幅的論述,有關火針療法的專門著作也很少,這對火針的未來發展很不利,火針療法還需要得到廣大從事針灸研究的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再次重視。

 

[1]火針古稱其為燔針、焠刺、燒針、白針、煨針。

 

將針體燒紅,然后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稱之為火針療法。

 

此法為針灸之傳統療法,臨床應用廣泛,對許多疾病治療效果良好,現將其發展論述如下。

 

萌芽階段對火針的針具、刺法以及其適應癥、禁忌癥有初步的描述,認為火針的治療多局限于寒證,禁忌癥是熱證,對于經筋拘急及骨病可用火針治療。

 

火針在《內經》中被稱為燔針、焠刺,《靈樞·官針》云:“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九日焠刺”,《靈樞·筋經》也云:“治在燔針劫刺也”。

 

而對于火針針具,《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九日大針,長四寸,……大針者,尖如挺,針鋒微圓……”在火針療法的適應癥上,《靈樞·壽夭剛柔》云:“刺寒痹者奈何?

 

刺大人以藥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

 

《靈樞·經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說明火針可以治療痹證、寒證。

 

《素問·調經論篇》曰:“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骨,調之骨。

 

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焯針藥熨”。

 

《靈樞·經筋》云:“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說明對于經筋拘急及骨病證都可以用火針治療。

 

《黃帝內經》對火針的針具、刺法以及其適應癥、禁忌癥都初步的描述,認為火針的治療多局限于寒證,禁忌癥是熱證,說明當時火針的應用并未得到較全面的推廣,只是萌芽階段。

 

發展階段漢晉唐宋時期,有關火針的論述已打破了《黃帝內經》的范圍,對火針的刺法,適應癥及禁忌癥均有擴張,特別是火針已推薦用于內外科等各種疾患,但其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基礎,處于百家爭鳴的發展階段。

 

至漢代,火針的使用已漸廣泛。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稱其為“燒針”,其論述不僅擴大了火針的主治范圍,用火針治療傷寒表證,而且補充了《內經》中關于禁忌癥的內容,提出了火針誤治后的處理以及火針治療后的處理。

 

《傷寒論》對誤用火針后的變證提出了補救的措施,如“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等。

 

此外《傷寒論》還指出,火針治療后針孔護理不當,感受外邪,則可并發奔豚。

 

其曰:“燒針另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而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強調火針的適應癥為寒證和痹證,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

 

同時,也提出火針治病必須考慮體制因素,其云:“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陳延之的《小品方》則最早提出了“火針”的名稱,記載了火針可治療附骨疽并首次提出眼科疾病也可以用火針治療。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火針的適應癥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突破《黃帝內經》的范圍。

 

而在唐宋時期,其治療范圍不只局限于痹證、經筋、骨病的治療,而已擴大到內科、外科、眼科、五官科以及急癥的治療;

 

同時,火針的選穴、操作、禁忌等問題均已提出,并有了火針治療的醫案記載。

 

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將火針稱之為“白針”,首先將“火針”應用于外科,治療瘡瘍癰疽、瘰疬痰核和出血等疾患。

 

同時也可用于內科黃疸、風眩疾患,其曰:“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疽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者”,《千金要方·風眩》卷十四日:“夫風眩之病……困急時但度灸穴,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

 

此外,孫思邈對“火針”的禁忌穴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確規定腹部的“巨闕,太倉,上、下管等及諸小弱者,勿用火針”。

 

并且說明火針在操作過程要熱,在《千金要方·用針略例》卷二十九日:“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則與人有損也”。

 

宋代以后,火針已經廣泛用于治療內臟疾患。

 

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載了如火針治療腹痛、哮喘、腰痛等病例。

 

在治療五官疾病方面,《圣濟總錄·鉤割針鐮》卷一百一十三日:“凡目生頑翳者,可用火燒銅針輕點,傳波斯國銀礦名悉蘭脂,點之不痛,勿用別法。”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則對癰疽用火針或不用火針的證型進行了分析,認為“夫癰疽者,頭少腫處多出膿。

 

不快者宜針烙”,其也首次提出小兒無辜疳用火針治療的方法:“燒針似火色,看核子大小,作一紙環子束定,無辜仍須捏定,以針當中烙之,可深二豆許,即貼沉香膏”。

 

漢晉唐宋時期,有關火針的論述已打破了《黃帝內經》的范圍,對火針的刺法,適應癥及禁忌癥均有擴張,特別是火針已推薦用于內外科等各種疾患,但其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基礎,處于百家爭鳴的發展階段。

 

成熟階段明清時期,已逐步形成了較完善的火針理論基礎,從刺法、適應癥、禁忌癥上有所擴展,還對火針的針具進行了規范,火針已用于內外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種專科疾病的治療,并且有大量的醫案記載,為火針療法的成熟階段。

 

明清時期就是火針的成熟階段,在此期間,有關“火針療法”的記載非常多,其對火針針具、操作方法、適應范圍和禁忌范圍都有發展提高,特別是明代,有關火針的描述最為全面。

 

明代著作中高武的《針灸聚英》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火針療法”,所討論的內容包括針具和刺法方面,強調了針具的質地和加熱,以及針刺的深度和適應癥,以及對其禁忌癥等多方面都有很詳盡的說明。

 

如其載:“世之治火針者,皆用馬蹄鐵,……鐵熟不生為工,莫如火爐中用費或筋治針為家業。”

 

首先提出制造火針要選用耐燒的熟鐵。

 

同時強調刺火針針刺深淺要掌握適度,并且酒醉的人不可行針;

 

在出針方面,其認為要“凡行火針,一針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尋即以左手速按針孔上,則痛止,不按則痛甚。”

 

在火針的適應癥上面,《針灸聚英》繼承了前人的臨床經驗,運用火針治療外科疾患和痹證,并明確記載了治療這些疾病的操作方法。

 

高武也是首次提出火針治療疾病的機理的醫家,認為“火針亦行氣,火針惟借火力,無補虛瀉實之害”;

 

“蓋火針大開其針孔,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

 

此外《針灸大成》、《名醫類案》等對火針的刺法、適應癥、醫案等均有詳細的描述。

 

李時珍則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為基礎,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里較全面的論述了火針的刺法,治療作用,并且對火針治療癰疽,痹證的機理進行了闡述,而且也對火針治療目翳的刺法進行了描述,曰:“其法用平頭針如翳大小,燒赤,輕輕當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藥敷點。”

 

《外科正宗》、《外科啟玄》里有關火針治療外科疾患的詳細論述,如火針可用于瘡瘍、瘰疬等癥,薛己的《保嬰撮要》則用病例方式說明了用火針治療個小兒氣血虛甚的腋癰要“當先大補后用火針”,肝腎先天稟賦不足的瘡、肌肉不生不能用火針治療。

 

明代是火針發展的鼎盛時期,到了清代,由于那個時代采取了限制中醫的措施,火針療法發展也相對比較緩慢。

 

只在火針的治療范圍上有所延伸,而在針具和操作方法上卻沒有很大的改進。

 

趙誄的《醫門補要》論述了火針用于背腹部時的針刺方向以及火針的禁忌癥。

 

吳儀洛《本草從新·卷十五火土部·火針》則提出火針的功效為“通、祛風”。

 

《針灸集成》內則認為:“性畏艾條者,當用火針”。

 

李學川之《針灸逢源·卷三》里火針法篇對火針的刺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強調“燒時令針頭低下恐油熱傷手,先令他人燒之,醫者臨時用之,以免手熱”;

 

“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人,毋另驚恐”;

 

“凡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從兩旁按之,另膿隨手而出”。

 

吳謙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歸納了火針的適應癥。

 

“火針者,即古之燔針也。

 

凡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于機體,留而不能過關節,壅滯為病者以此刺之。”

 

此階段已逐步形成了較完善的火針理論基礎,不僅從刺法、適應癥、禁忌癥上有所擴展,還對火針的針具進行了規范,火針已用于內外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種專科疾病的治療,并且有大量的醫案記載,為火針療法的成熟階段。

 

普及提高階段針具由傳統的粗火針發展到細火針、電火針、電熱針,治療范圍則擴展至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個方面,近些年甚至發展到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探討火針的治療機理。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針灸得到普及和提高,火針療法也從新得到重視,針具由傳統的粗火針發展到細火針、電火針、電熱針,治療范圍則擴展至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個方面,近些年甚至發展到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探討火針的治療機理。

 

對火針治療機理的研究近年來對火針的抗炎機制研究較多。

 

卓鷹等用火針針刺關節周圍阿是穴治療23例類風濕患者觀察提示火針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甲皺微循環。

 

李暉等則報道火針可以降低類風濕關節炎模型大鼠的關節腫脹度,使血清皮質醇升高、IL-1β降低,并認為火針對血清皮質醇、IL-1β的調節可能是火針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內在機制之一。

 

于雯等研究表明,火針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外周血清IgE的含量,從而提示火針治療支氣管哮喘具有抗炎、平喘、抗過敏的作用。

 

對火針刺法的研究師氏“新火針”采用金屬鎢制作的細火針,其刺法上為深速刺、深留刺、淺點刺、慢烙刺、速烙刺,對火針的創新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祚邦等用火針刺水道、歸來穴治療卵巢囊腫的研究表明深刺比淺刺療效好。

 

唐勇認為燒針的方式需與針刺部位的體位呈垂直方向,并認為將所需加熱部分置于外焰一次性燒針以達到“針紅”的要求,而不是分段進行燒針。

 

也有資料對火針針刺時間進行研究表明對風、寒、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發現三伏天效果好。

 

文紹敦點刺穴位放血治療足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研究認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

 

對治療范圍的研究溫麗君對1950年~2002年的火針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得出在此年間,外科文獻報道最多,其次為內科及皮膚科疾病,且多為常見病,腫瘤科、神經疾病、心血管病方面的報道較少。

 

近幾年來火針的適應癥也有擴充,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主治范圍,用于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如火針對乳腺纖維瘤、更年期綜合征、外陰白斑、治療慢性結腸炎等疾患均有較顯著的療效。

 

火針治療原理

 

火針既有針的機械刺激,又有火的溫熱刺激,對風、寒、濕、痹等具有獨到的治療作用。

 

火針是從古代“九針”中的大針衍化而來。

 

火針療法的治病機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具有溫經散寒、祛風化濕、活血通絡、扶正祛邪以及以熱引熱、行氣散毒的作用。

 

借火助陽溫通經絡火針療法通過加熱的針體,通過腧穴將火熱直接導人人體,直接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溫壯臟腑陽氣。

 

火針借火熱之力,達到溫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暢通,通則不痛。

 

開門去邪散寒除濕開門祛邪,即通過灼烙人體腧穴而開啟經脈脈絡之外門,給外邪出路。

 

痹證日久,必然在體內產生一些諸如瘀血、水濕等致病性病理產物,一旦形成,就會停滯于局部經脈、關節,火針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熱引熱行氣散毒針借助火力強開外門,將邪引出體外,火針不僅對于風寒濕引起的痹證和寒證有效,同時對熱癥也卓有成效。

 

熱證由于局部血氣塑滯,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現紅腫熱痛等多種表現。

 

使用火針,借火力強開其門,引動火熱毒邪直接外瀉,從而使熱清毒解,同時可以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現在臨床研究認為以火針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點,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黏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循環,旺盛代謝,使受損組織和神經重新修復。

 

火針攜高溫直達病所,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病變組織被灼至炭化,黏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流循環狀態隨之改善。

 

參考資料^康婧青、潘萍、王衛、郭義天津中醫藥大學."火針發展史研究".相關文獻

 

引用:http://big5.wiki8.com/huozhen_1407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5 09:11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