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風池】
拼音
fēngchí
英文參考
Fengchi(GB20)
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風池
風池見《奇效良方》。
即眼平視,瞳孔直上,當眉毛上緣處,即魚腰穴的稍上方。
風池色紅,主上中焦風熱,抽搐,痰涎。
經穴名·風池
風池出《靈樞·熱病》。
屬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布有枕小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
主治頭痛,頭暈,傷風感冒,鼻淵,鼻衄,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癥,耳鳴,耳聾,頸項強痛,落枕,蕁麻疹,丹毒,及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等。
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
標準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圖)
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項后,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
風池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項筋膜、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與頭上斜肌之間。
皮膚由頸叢的枕小神經分布。
項筋膜包繞項部淺、深層肌。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項筋膜淺層,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入淺層的頭夾肌,繼進深層豎脊肌中的頭最長肌和頭半棘肌。
項肌均由頸神經后支支配。
第二頸神經后支可分為內外側支。
外側支參與支配項肌,內側支為皮支,稱枕大神經。
該神經由枕動、靜脈伴行,在項筋膜的深面上行,約于上項線水平處,穿斜方肌附著點及項筋膜淺層,分支至顱后部的皮膚。
特異性
手足少陽、陽維之交會穴。
功用
平肝熄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
主治病癥
本穴為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無脈癥;
2.五官科系統疾病: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鼻炎,耳聾,耳鳴,甲狀腺腫大,吞咽困難;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失眠;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風后遺癥,足跟痛;
5.其它:感冒。
刺灸法
刺法:1.向對側或同側口角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頭頂、顳部、前額和眼擴散。
2.平刺2.0~3.0寸,透對側風池穴,局部酸脹,擴散至頭項部。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風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風池配睛明、太陽、太沖,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風池配陽白,顴髎、頰車,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千金方》: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
《外臺》:千金療瘧灸法,灸風池二穴三壯。
《大成》: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
《金鑒》:肺受風寒,及偏正頭風。
研究進展
突眼癥有報道以風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為主穴行導氣法,足三里、三陰交行補法,有一定療效。
并對突眼癥的瘀血狀態、微循環、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有明顯改善。
足跟痛針刺風池穴,治療216例足跟痛,有較好效果。
視神經萎縮針刺風池穴,治療187只眼視神經萎縮患者,感傳到眼區的73只眼。
針感與療效有關,針感到眼區者療效好。
據報道針刺風池穴,能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ngchi_1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