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電針療法】
拼音
diànzhēnliáofǎ
英文參考
Electricacupuncturetherapy
概述
電針療法,針刺療法之一。
電針療法是用電針儀器輸出不同的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的經絡穴位而治療疾病的方法。
是在祖國醫學針灸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34年《針灸雜志》對電針療法就有報道,近年應用較廣。
電針能夠代替長時間的持續運針,比較客觀地挖制刺激量,電生理效應也可產生治療作用。
對于一些較頑固的病癥,需要較強的刺激而收效,脈沖電流的強刺激與手捻針相比,病人較易耐受。
電針選穴一般以循經取穴為主,也可按神經節段取穴和經驗取穴,常選2~4個主要穴位通電。
先將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將電針機的輸出線分別接于針柄上,選擇好所需的波形及頻率,逐漸加大電針機的輸出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一般通電15~20分鐘,病人持續出現酸、麻、脹等感覺和肌肉節律性收縮。
凡適用于針灸治療的疾病,大都適宜用電針。
尤其是對某些神經疼痛或麻痹等疾病效果更好。
電針在針刺麻醉中也較多應用。
電針療法系在留針過程中,于相關穴組(兩穴為一組)上通以由電針機輸出的脈沖電流,電流的組合方式有連續波、疏密波、斷續波、起伏波、鋸齒波等。
臨床操作時,選擇一定的波型和刺激強度,至預定時間達到刺激量時,即可停止通電,然后出針。
該療法適應范圍很廣,體針、頭針、耳針、面針等均可使用,針刺麻醉中更為常用。
應用中須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要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延髓附近的穴位電流不宜過強,以防發生意外。
電針的電流作用
低頻脈沖電流通過毫針刺激腧穴,具有調整人體功能,加強止痛、鎮痛,促進氣血循環,調整肌張力等作用。
低頻脈沖電流的波形、頻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名稱頻率、波形特點主治及功用密波同頻50-100次/秒能降低神經應激功能止痛、鎮靜、緩解痙攣、針麻疏波低頻2-5次/秒能引起肌肉收縮,提高肌肉韌帶張力痿證,各種肌肉、關節、韌帶損傷疏密波疏、密波交替,持續時間各約1.5秒能促進代謝,氣血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性水種止痛,扭挫傷,關節炎,面癱,肌無力,凍傷等斷續波斷時,1.5秒內無電流,續時,1.5秒密波能提高肌肉組織的興奮性痿證、癱瘓鋸齒波6-20次/分,鋸齒形波能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改善氣血循環刺激膈神經,做人工電呼吸,搶救呼吸衰弱
電針儀電針儀種類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電針儀雖然種類很多,但從原理上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①蜂鳴式電針儀是一種利用電鈴振蕩原理,將直流電轉換成脈沖電流。
這種脈沖電流波形較窄,如針尖狀,且不對稱。
由于耗電量大,有噪音,現在已很少使用。
②降壓式交流電針儀是一種以一般市電交流電源,經變壓器將電壓降至25V以下,再經電阻和電位器加以調控輸出,以獲得適當的刺激強度。
由于頻率不可調,現在也很少使用。
③音頻振蕩電針儀是一種利用音頻振蕩器,在20~200Hz范圍內,產生頻率可調的正弦波電針儀,雖然頻率與輸出強度可調,但波形單純,療效較差。
這種電針儀目前亦很少應用。
④晶體管噪音式電針儀此種電針儀的電源為直流6V,噪音頻率為15000~20000Hz,調制頻率為3~30Hz,輸出電壓為0~50V。
E1332電針儀即屬此種類型,主要適用于針麻與鎮痛治療等。
⑤聲波電針儀即聲電針,是將音波發生器所產生的多種聲源,如音樂、戲劇、歌曲、廣播等聲波輸入電針儀,輸出通過導線與刺入穴位的針灸相聯,從而產生一種錯綜復雜、參差不齊、隨機瞬變的復合聲電波刺激,故不易引起人體的適應性,從而長時間治療時其作用不衰減。
由于沒有較強的基波干擾,刺激較為舒適患者易接受。
聲電流比一般脈沖波鎮痛效果好。
⑥脈沖式電針儀此種電針儀近年來在國內外應用最廣。
典型機種為G6805。
其采用間歇振蕩器為脈沖發生器,由可變電阻改變電路的時間常數,控制脈沖頻率。
在振蕩變壓器上繞有多組相互隔離的輸出繞組,備繞組的輸出經電位器分壓后輸出。
由多諧振蕩器輸出方波,可獲疏密波及斷續波與脈沖波型。
但是這兩種波形的頻率是不可調的,方波產生的起伏信號可調制其幅度,可獲起伏波及鋸齒波等脈沖列波型。
最近由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實驗針灸教研室與美國亞特蘭大針灸醫療中心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六研究室聯合研制成功的第四代WLI型恒流對稱雙向脈沖電路電針儀。
它的特點是恒流對稱,而且可用經皮電極。
電針儀刺激適應現象及其防止為了防止出現適應,電針儀的脈沖波型、脈沖幅度、頻率和序列組織應該是多變的。
所謂適應是指用固定的脈沖頻率和序列作較長時間的刺激時,隨刺激時間延長,雖然刺激電流強度不變,但針刺效應會減弱,患者主訴針感降低,甚至毫無刺激效果,臨床上遇到這種情況時,一般都采用不斷增加刺激強度的辦法來解決。
而另一個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對電針儀的脈沖和脈沖列波型有較大的可調性,使之能產生多種脈沖列波型,可以防止這種適應現象,增加刺激效果。
低頻刺激時,短的脈沖上升時間短暫,較不易適應。
高頻刺激時,可利用頻率調制或幅度調制形成間斷、疏密、起伏、鋸齒等不同波形,以避免產生適應現象。
電針刺激與手法運針刺激的比較電針和手法運針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刺激,電針是依賴電流的作用來興奮穴位組織,而手法運針則是借助提插捻轉等機械動作達到刺激穴位組織的目的。
實驗證明,電針與手法運針的針感與傳入神經纖維類別不同,前者以麻為主,主要經以Ⅱ類為主的粗纖維傳入中樞,手法運針以酸脹感為主,主要經以Ⅲ類為主的細纖維傳入中樞。
電針和手法運針的針刺效應也不盡相同。
例如給家兔膀胱內充以等滲溫氯化鈉溶液50ml,大多可使膀胱呈平靜狀態,部分出現小的節律性波動。
用2~4次/s、幅度360°的手法捻針刺激次穴經2~3s的潛伏期,則可見膀胱內壓升高,每次運針15s可使膀胱內壓升高0.392~0.980kPa,針500次有效率達90%以上;
用同法針刺穴旁1厘米的對照點,不能使膀胱內壓升高、針200次升高率僅為1%,且上升幅度不超過0.196kPa,具有顯著的穴位特異性。
而且適宜的電針刺激同一穴位則一般不能使膀胱內壓升高,只有當刺激強度增加達血壓升高、瞳孔放大時才能使膀胱內壓升高,但經1~2次電針后針效減弱或消失,要加大刺激方可繼續使膀胱內壓改變,而且對照點及其他穴位也有同樣的效應,無明顯的穴位特異性,這種現象顯然是痛刺激造成的應急反應。
因此就針刺次穴提高膀胱內壓而言,手法運針的效果要較電針明顯的多。
實驗證明,手法運針在提高皮膚溫度、鎮痛針麻、調整胃電、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抑制癇樣放電、降低癲癇狀態下升高的皮層Ach和K+活度、提高癇癥狀態下降低的Na+活度等方面也均較電針為佳,而電針對促進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對與前阿皮素有關的多肽的影響方面則較手法運針為好。
因此,電針和手法運針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
電針的適應癥
目前常用于癱瘓、麻痹、肌萎縮、神經痛、精神病、膽道蛔蟲病、膽石癥、尿路結石、內臟下垂、尿失禁、尿潴留等。
各種痛癥,痹癥,痿癥,心、胃、腸、膽、膀胱、子宮等器官的功能失調,癲狂,肌肉、韌帶、關節的損傷性疾病等。
針刺麻醉。
電針的禁忌癥
禁忌證同體針療法;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早期(急性炎癥期,約1-2周)病側不宜用電針治療。
電針的操作
1選穴必須選取兩個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側肢體1-3對穴位(即用1-3對導線)為宜,不可過多,以免刺激太強,患者不易接受。
2電針方法:①將2支針刺入治療的有效穴位深度,尋找到應有的針感。
②將電針機的輸出旋紐轉到零,打開電源開關。
③將輸出電極分別夾在穴位上的兩支針上,慢慢旋動輸出旋鈕;
當肌肉開始收縮時,調整頻率及波長旋鈕,將頻率調到要求程度,再慢慢加大輸出量,觀察針體周圍的收縮,并詢問病人的感覺,使其達到適應量。
通電時間:一般5-20分鐘左右。
針刺麻醉可持續長時間。
如果感覺減低,可適當加大輸出量,或暫時斷電1-2分鐘左右再行通電。
3電流的刺激強度"感覺閾":當電流開到一定強度時,患者有麻刺感,這時的電流強度稱為"感覺閾"。
"痛閾":若電流強度增加,患者突然產生刺痛感,這時的電流強度稱為電流的"痛閾"。
一般情況下,感覺閾和痛閾之間的電流強度,是治療最適宜的刺激強度。
4.治療時間一般10-20min,1/d,7-10次為l療程。
電針的應用
①麻痹病證電針最適應于麻痹病的治療,如偏癱、小兒脊髓灰白質炎后遺癥、腦炎后遺癥、面癱及其他神經麻痹等。
電針可以幫助肌肉收縮,防止萎縮,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治療時對穴位的準確度不必過于刻板,主要是根據麻痹的部位,刺激穴位下肌肉內有肌梭的穴位和部位,或是靠近神經干的穴位;
而肌腱及腱膜部位的穴位療效并不佳。
輸出量以肌肉出現明顯的收縮為度,刺激時間以15分鐘左右為宜。
過于強烈的收縮易于疲勞,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使用頻率在每秒鐘3~20次較為理想,每秒50次以上的頻率麻痹肌肉易出現疲勞及適應現象,從而降低肌肉的收縮能力。
②疼痛病證電針有較好的鎮痛作用,針刺麻醉多數是采用電針刺激法。
在治療疼痛病癥時,采用病灶附近及遠距離穴位都有很好的鎮痛效果。
如牙痛針頰車穴、下關穴、沖陽穴有同等的療效。
使用頻率為每秒鐘100~200次為最理想,輸出功率以肌肉明顯的收縮或患者感覺較麻為限,鎮痛所需要的刺激時間一般30分鐘以上。
③針感遲純者刺針后針感較為敏感者不需要電針刺激,單用手法足以達到治療效果。
而針感遲純者,行針時有針感,停止操作則針感消失,為了保持較長時間的留針刺激作用,可以采用電針刺激法。
這種電針刺激不需肌肉的收縮;
應以加強針感為目的,使針下產生麻感或脹感,如只產生肌肉收縮,而無針感的加強,應調整針刺的位置,使針感增強,或是在增強針感和肌肉收縮的同時出現均可。
此種刺激法,使用的頻率較高,通常為每秒鐘200~500次。
最理想的是交流波電機,增大波長可以滿足針感的要求。
注意事項
1.電針器的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控制在1毫安以內,避免發生觸電事故。
2.調節電流量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以防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
3.毫針多次通電后針體易剝蝕,用針前必須檢查,以防斷針。
4.體針療法的注意事項均應遵守。
5.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
6.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或有嚴重心臟病者電流量宜小;
腰以上部位一般不宜將一組導線跨接脊柱兩側,以免因強電流橫貫脊髓而發生意外。
7.治療中如電流輸出量時大時小、時斷時續,常系導線接觸不良,應暫停待修。
8.孕婦慎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dianzhenliaofa_16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