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膽俞】
拼音
dǎnshū
英文參考
Danshu(BL19)
概述
膽俞,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太陽膀胱經。
膽之背俞穴。
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并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
主治黃疸,口苦,嘔吐,脅痛,驚悸,胸腹脹滿,骨蒸潮熱,及肝火,膽囊炎,胃炎,肋間神經痛等。
斜刺0.3-0.5寸。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法
俯臥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樞(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膽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后鋸肌、骶棘肌。
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后支外側支分布。
下后鋸肌的第一個肌齒從第十一胸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第九肋骨角。
該肌由第九至第十二胸神經后支支配。
特異性
膽之背俞穴。
功用
疏肝利膽,清熱化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膽囊炎,肝炎,胃炎,潰瘍病,嘔吐,食道狹窄;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失眠,癔病;
3.外科系統疾病:膽石癥,膽道蛔蟲癥,胸膜炎;
4.其它:高血壓等。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
膽俞配陽陵泉、太沖,有舒肝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嘔吐,胃炎,膽道蛔蟲。
膽俞配日月,為俞募配穴法,有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黃疸,膽囊炎。
膽俞配膏肓、三陰交,有養陰清熱健脾的作用,主治咽痛,肺癆,潮熱。
文獻摘要
《甲乙經》:胸滿嘔無所出。
《銅人》:治食不下,目黃。
《大成》:主腋下腫脹。
研究進展
膽道疾病慢性膽囊炎,取膽俞、肝俞,交替針刺治療57例,有良好療效。
以膽俞為主埋線治療膽囊炎,膽結石128例,有良好療效、膽道蛔蟲癥,按摩膽俞治療20例,有一定療效。
引用:http://big5.wiki8.com/danyu_16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