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胞肓】
拼音
bāohuāng
英文參考
Baohuang(BL53)
概述
胞肓,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太陽膀胱經。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布有臀上皮神經,臀上神經及臀上動、靜脈。
主治腸鳴,腹痛,腹脹,腰脊痛,大小便不利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胞肓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取法
俯臥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胞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翼骨膜。
有臀上動、靜脈。
分布著臀上皮神經,深層為臀上神經。
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分布。
皮下筋膜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纖維組織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輪廓。
臀肌筋膜發達,它發出纖維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內,所以該層筋膜和肌肉結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離。
功用
補腎強腰,通利二便。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睪丸炎;
2.消化系統疾病:腸炎,便秘;
3.其它:坐骨神經痛,腹直肌痙攣,腰背部軟組織疾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胞肓配命門,殷門,有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脊疼痛。
文獻摘要
《甲乙經》:少腹滿堅。
《聚英》:腸鳴淋瀝。
引用:http://big5.wiki8.com/baohuang_18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