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低鉀血癥】
拼音
dījiǎxuèzhèng
概述
人體鉀全靠外界攝入,每日從食物中攝入鉀約50-100mmol,90%由小腸吸收。
腎臟是排鉀和調節鉀平衡的主要器官,腎小球濾液中的鉀先在近曲腎小管內被完全吸收,以后遠曲腎小管細胞和集合管細胞再將過剩的鉀分泌出來,從尿排出,使鉀在體內維持平衡。
但是,人體攝入鉀不足時,腎臟不能明顯地減少排鉀,使鉀保留于體內,故易引起缺鉀。
血清鉀濃度在3.5~5.5mmol/L,平均4.2mmol/L。
通常以血清鉀<3.5mmol/L時稱低血鉀。
但是,血清鉀降低,并不一定表示體內缺鉀,只能表示細胞外液中鉀的濃度,而全身缺鉀時,血清鉀不一定降低。
故臨床上應結合病史和臨床表現分析判斷。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
血清鉀測定血K <3.5mmol/L時,出現癥狀即可作出診斷。
但在缺水或酸中毒時,血清K 可不顯示降低。
此外可根據心電圖檢查,多能較敏感地反映出低血鉀情況,心電圖的主要表現為Q-T間期延長,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寬、雙相、倒置或出現U波等。
治療措施
(1)、一般采用口服鉀,成人預防劑量為10%氯化鉀30~40ml/d(每g氯化鉀含鉀13.4mmol)。
氯化鉀口服易有胃腸道反應,可用枸櫞酸鉀為佳(1g枸櫞酸鉀含鉀4.5mmol)。
(2)、靜脈輸注氯化鉀,在不能口服或缺鉀嚴重的病人使用。
常用濃度為5%葡萄糖液1.0L中加入10%氯化鉀10~20ml,每g氯化鉀必須均勻滴注30~40min以上,不可靜脈推注。
補鉀量視病情而定,作為預防,通常成人補充氯化鉀3~4g/d,作為治療,則為4~6g或更多。
(3)、補鉀注意點:a.尿量必須在30ml/h以上時,方考慮補鉀,否則可引起血鉀過高。
b.伴有酸中毒、血氯過高或肝功能損害者,可考慮應用谷氨酸鉀,每支6.3g含鉀34mmol,可加入0.5L葡萄糖液內靜滴。
C.靜脈滴注的氯化鉀濃度太高可刺激靜脈引起疼痛,甚至靜脈痙攣和血栓形成。
d.切忌滴注過快,血清鉀濃度突然增高可導致心搏驟停。
e.K 進入細胞內的速度很慢,約15h才達到細胞內、外平衡,而在細胞功能不全如缺氧、酸中毒等情況下,鉀的平衡時間更長,約需1周或更長,所以糾正缺鉀需歷時數日,勿操之過急或中途停止補給。
f.缺鉀同時有低血鈣時,應注意補鈣,因為低血鈣癥狀往往被低血鉀所掩蓋,低血鉀糾正后,可出現低血鈣性搐搦。
g.短期內大量補鉀或長期補鉀時,需定期觀察,測定血清鉀及心電圖以免發生高血鉀。
病因學
引起缺鉀或低鉀血癥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a.鉀攝入不足,如長期進食不足,給病人補液時,長期未給補鉀鹽液體,或在營養支持過程中,營養液中鉀鹽的補充不足;
b.鉀損失過多,如嘔吐、腹瀉、胃腸減壓及消化道瘺,大量丟失消化液,長期應用速尿、利尿酸等利尿劑及皮質激素等使鉀從腎臟排出過多;
c.鉀在體內分布異常,如大量輸注葡萄糖與胰島素合用,或堿中毒時,都能使大量鉀轉入細胞內,出現低鉀血癥。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和細胞內、外鉀缺乏的嚴重程度相關,更主要的是取決于低血鉀發生的速度。
血清K <2.5mmol/L時,癥狀較嚴重。
短時期內發生缺鉀,癥狀出現迅速,甚至引起猝死。
(1)、神經肌肉系統表現為神經、肌肉應激性減退。
當血清K <3.0mmol/L時,可出現四肢肌肉軟弱無力,低于2.5mmol/L時,可出現軟癱,以四肢肌肉最為突出,腱反射遲鈍或消失。
當呼吸肌受累時則可引起呼吸困難。
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癥狀為精神抑郁、倦怠、神志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2)、消化系統缺鉀可引起腸蠕動減弱,輕者有食欲不振、惡心、便秘,嚴重低血鉀可引起腹脹、麻痹性腸便阻。
(3)、心血管系統低血鉀時一般為心肌興奮性增強,可出現心悸、心律失常。
嚴重者可出現房室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及室顫,最后心臟停跳于收縮狀態。
此外還可引起心肌張力減低,心臟擴大,末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等。
(4)、泌尿系統長期低鉀可引起缺鉀性腎病和腎功能障礙,腎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多尿且比重低,尤其是夜尿增多。
這可能與遠曲腎小管細胞受損,對抗利尿激素反應降低,水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
另外,缺鉀后膀胱平滑肌張力減退,可出現尿潴留,病人常易合并腎盂腎炎。
(5)、酸堿平衡紊亂低血鉀可導致代謝性堿中毒。
預防
重在于預防。
一是及時去除病因,二是對可能發生缺鉀,如長時間禁食,體液丟失較多的傷病員,應及時補充鉀。
引用:http://big5.wiki8.com/dijiaxuezheng_20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