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敗血癥】
拼音
bàixuèzhèng
英文參考
septicemia,sepsis
概述敗血癥(Septicemia)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從體內已有的病灶不斷地或周期性地進入血流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
因此不論是從原因上還是從癥狀上來看都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其中形成膿腫傾向強的稱為膿血癥(德Pyamia)。
某些特殊疾病如傷寒、布氏桿菌病等都有敗血癥期。
除這些全身性疾病外,最常見的原因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葡萄狀球菌。
許多化膿菌常常引起繼發性敗血癥。
敗血癥的病狀根據病原菌種類、毒力及機體防御機制的不同而不一致。
由于細菌毒素可引起心臟、肝臟、腎臟、肌肉等實體變性,在以脾臟、淋巴結等為中心的全身網狀內皮系統的防御反應之外,還可出現由于細菌的局部影響所引起的急性炎癥等敗血癥的主要病變。
治療上使用各種抗生素等化學療法。
病原學五十年代以前,敗血癥的致病菌主要為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
自抗菌藥物問世并廣泛應用以來,對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敏感的肺消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已大為減少,而金葡萄及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桿菌及腸桿菌等因易產生耐藥性,故已成為敗血癥的主要病原菌。
七十年代以后,真菌及厭氧菌感染也逐漸增多。
常見的病原菌有以下四類:(一)革蘭陽性球菌以金葡萄最為常見,在醫院內感染者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也不少見,其他還有肺炎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后者常引起新生兒敗血癥。
另外D組鏈球菌(腸球菌)以易并發心內膜炎而引起關注。
(二)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肺炎桿菌、腸桿菌(產氣桿菌、凝團桿菌等)、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枸櫞酸桿菌及沙雷菌等。
(三)厭氧菌主要為脆弱桿菌、消化球菌與消化鏈球菌、產氣莢膜桿菌等。
目前報道厭氧菌敗血癥占敗血癥總數的10%左右,但由于厭氧菌培養技術較為復雜,故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
(四)真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其次為曲菌與毛霉菌。
多數菌(復數菌)敗血癥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同時或先后感染,多見于嚴重燒傷或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
引用:http://big5.wiki8.com/baixuezheng_2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