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 學校與企業都有責任】
【記者廖雲章台北報導】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計畫辦公室6日下午舉行技術職業教育組第2次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各界人士針對技職教育定位、產學攜手合作議題討論。
召集人之一,台達電子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表示,過去之所以創業成功,多仰賴技職人才的幫忙,而今中國大陸的工資逐漸提高,加上人口紅利優勢不再,他預期兩岸工資將會打平,台灣技職教育必須加速培育人才,因應產業界需求,亟需學界與產業界合作。
▲教育部預計推人才培育白皮書,6日舉辦第2次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針對產學合作、技職教育定位等議題討論,由左至右依序為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前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長張一蕃、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
(圖文/楊萬雲)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工會理事、新北市海山高中教師黃耀南在場發言,認為人才培育白皮書的討論不該只有產業界的聲音,現場除了他,並無其他高職教師代表,他擔心由產學菁英擬定的藍圖將與現實脫節,導致高職與科大的學習無法接軌,需要多聽聽第一線基層教師的意見。
高教與技職 資源差距大北科大校長姚立德則強調高教和技職經費的差距太大,兩者學生人數差不多,而教育部的資源補助卻是68%與32%的距離,唯有拉近資源差距,才能提升技職教育。
此外,他也盼證照法制化,讓學生就業有保障,否則,許多「證照達人」滿手證照卻失業,他建議勞委會規定某些專業工作須要求證照,保障學生的就業機會。
除了資源之外,姚立德呼籲教育部開放科大第三學期制度,給予科大利用寒暑假開課的彈性,在不影響學生畢業的前提下,兼顧學生到產業界實習的需求。
企業界盼考慮業者需求提到產學合作,許多企業界代表紛紛舉手發言。
與會的裕隆汽車代表王炅良認為,學校教育應以市場為導向,邀企業參與課程設計,學生在學期間應到企業實習,畢業前的就業準備也應放到課程中;他認為,技職教育如能和產業增加更多互動,讓學生對產業更加了解,也有助企業培養中高階人才。
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黃火煌指出,全國機械相關科系有100多所,能有一半畢業生從事相關產業就很不錯,學生從畢業到就業,起碼需要3到5年的適應時間,學校追蹤學生是否專才專用,否則很浪費人才與教育資源。
他認為最好能在畢業前一兩年開始見習,培養學生認識技術與興趣,才能學以致用,而老師也應當多多與產業界接觸,了解最新動態。
「企業不要撿現成」高雄餐旅大學創校校長、東方設計學院董事長李福登表示,參加職訓的民眾60%是大學畢業,顯見學用落差嚴重,他認為技職學校必須先求定位,他看見很多高職和二技的定位不明確,學生重複學習而感到索然無味。
他認為課程師資和設備都該有彈性,實施「三明治」教學法,讓老師到業界掌握最新動態、學生學會先進的專業設備,也鼓勵企業高階人才回學校進修或授課。
▲東方設計學院董事長李福登表示產業與學校設備落差大,學用就無法串聯。
(圖文/楊萬雲)李福登語重心長地說,業界以及學校都有人才培育的責任,教育是漫長的過程,大家都需要努力,企業界不要只想挖角撿現成,學校老師也必須了解產業界瞬息萬變的趨勢,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引用:http://n.yam.com/lihpao/arts/20130106/20130106116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