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癔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10:19: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癔癥

 

拼音

 

yìzhèng

 

英文參考

 

Hysteria

 

概述

 

癔癥(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由明顯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導致的精神障礙,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感覺或運動障礙、意識狀態改變,癥狀無器質性基礎的一種神經癥。

 

有的類似神經系統疾病時的運動或感覺障礙,有的表現為精神方面的異常,以及內臟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這些癥狀的共同特點是沒有器質性損害的基礎,純屬功能失調性質;

 

可因暗示而發生、發展或維持,也可因暗示而減輕、改變或消失。

 

本癥多于青壯年期發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發作,尤多見于女性。

 

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為5‰,戰時發病率占戰時神經癥的50%,直接與戰傷有關的約為40%~60%。

 

國內流行學調查資料中,各地報道的差異很大,約占神經精神科門、急診總數5%~10%。

 

近年來,癔癥發病率有減少趨勢。

 

歇斯底里一詞作為醫學診斷名稱,在公元前4~5世紀的古希臘即已出現。

 

當時認為這是女性特有的病患,是由于子宮在體內游走所致。

 

中國公元前l~2世紀的醫學典籍《難經》中也有類似后癥的臨床描述,稱為奔豚。

 

關于癔癥現代研究則在近100多年。

 

癔癥誘發因素

 

已經肯定的易病因素是:①心理因素。

 

病前人格具有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富于表演色彩以及情緒不穩定。

 

②社會因素。

 

教育程度較低者,或某些與社會隔絕的女性聚居處所,例如修道院或老式的女性寄宿學校。

 

有時甚至可呈流行性發病。

 

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強烈的精神刺激;

 

周圍人、物或環境氣氛的暗示;

 

自我暗示所引起的相應想象或聯想。

 

癔癥的臨床表現

 

常見的臨床表現有:①運動功能障礙。

 

如癔癥性癱瘓、不自主運動或語言功能障礙。

 

②感覺功能障礙。

 

如癔癥性失明、耳聾、軀體感覺異常或缺失。

 

③意識狀態的改變。

 

如心因性遺忘、心因性神游、多重人格等。

 

④假性癡呆。

 

如甘塞爾綜合癥。

 

⑤內臟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如癔癥性嘔吐、呢逆或血管運動功能障礙等。

 

本世紀50年代后,隨著器官性神經癥或植物性神經癥這一診斷分類的設立,癔癥性內臟及植物性障礙的診斷范圍已較前狹窄。

 

⑥多癥狀性癔癥,又稱Briquet綜合征。

 

指的是同時兼具多系統多方面軀體化癥狀的神經癥。

 

這種類型是否應劃歸癔癥范疇,醫學界的意見尚不一致。

 

癔癥的病因病理病機

 

癔癥病理心理機制包括兩種類型:一種屬于原始心理反應,任何人在驟然遭遇重大精神刺激時都有可能發生。

 

另一種屬于潛意識的有目的反應性質,患者一般于發病前人格本來就具有某些特點。

 

癔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征有關,可概括為: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發病,亦可在軀體疾病基礎上發病。

 

遺傳因素國外資料表明癔癥患者的近親中本癥發生率為1.7%~7.3%,較一般居民高。

 

女性一極親屬中發生率為20%。

 

我國福建地區報導患者具有陽性家族史者占24%。

 

提示遺傳因素對部分患者來說比精神因素更為重要。

 

性格特征(一)高度情感性:平時情緒偏向幼稚、易波動、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鎖事而發脾氣或哭泣。

 

情感反應過分強烈,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往往帶有夸張和戲劇性色彩,對人對事也易感情用事。

 

(二)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輕易的接受周圍人的言語、行動、態度等影響,并產生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暗示;

 

當時自身的某些感覺不適產生某種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自我暗示。

 

暗示性取決于病人的情感傾向,如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具有情感傾向性,則易受暗示。

 

(三)高度自我顯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傾向,往往過分夸耀和顯示自已,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

 

病后主要表現為夸大癥狀,祈求同情。

 

(四)豐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內容生動,在強烈情感影響下易把實現與幻想相互混淆,給人以說謊的印象。

 

上述四點突出而典型者稱癔癥性病態人格。

 

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顯得更加突出。

 

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創傷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難以解決的人際矛盾或內心痛苦引起。

 

尤其是氣憤與悲哀不能發泄時,常導致疾病的突然發生。

 

一般說來,精神癥狀常常由明顯而強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軀體癥狀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發病的精神因素常決定以后發病形式、癥狀特點、病程和轉歸。

 

再發時精神刺激強度雖不大,甚至客觀上無明顯原因,因觸景生情,由聯想激起與初次發病時同樣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反應,而出現模式相似的癥狀表現。

 

軀體因素在某些軀體疾病或軀體狀況不佳時,由于能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減弱而成為癔癥的發病條件。

 

如顱腦外傷、急性發熱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經期等。

 

發病機理學者們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不同觀點上加以解釋。

 

心理動力學派根據壓抑原理,認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壓抑的愿望,采取偽裝形式,通過“轉換”或轉化為癥狀。

 

巴甫洛夫學派從高級神經活動病理生理學觀點出發,認為癔癥患者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別是第二信號系統)的弱化,使受其調節和控制的第一信號系統與皮質癥部位的活動相對增強或脫抑制,是癔癥癥狀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

 

“反射”說學派認為癔癥癥狀本質是一類神經系統原始的、本能的反應、這種反應可因繼發性得益而強化,或因條件反射性聯系而習慣化,成為主動化反應。

 

這種觀點的形式主要基于對戰時癔癥的治療經驗,未必適用于和平時期的患者。

 

引用:http://big5.wiki8.com/yizheng_2152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11:59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