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肥胖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09:5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肥胖癥

 

拼音

 

féipàngzhèng

 

英文參考

 

adiposity

 

概述肥胖癥(obesity)是一組常見的、古老的代謝癥群。

 

當人體進食熱量多于消耗熱量時,多余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癥。

 

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組織重量約占體重的15%~18%,女性約占20%~25%。

 

隨年齡增長,體脂所占比例相應增加。

 

因體脂增加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或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稱為肥胖癥。

 

如無明顯病因可尋者稱單純性肥胖癥;

 

具有明確病因者稱為繼發性肥胖癥。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肥胖患者日趨增多。

 

本病且常并發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膽石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危害甚大。

 

肥胖的發生主要有遺傳素質、代謝特點和生化缺陷、飲食因素和生活方式、食物中樞平衡失調、精神因素等,與營養代謝的關系尤為密切。

 

現代西醫學所用藥物及手術療法,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禁忌,故中醫藥治療本病已日益受到重視。

 

肥胖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并已觀察到肥胖的危害。

 

如《素問?

 

通評虛實論》中指出:“凡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

 

唐代《千金要方》載有“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等癥狀。

 

金元時期李東垣《脾胃論》進一步對肥胖病的病機作了分析:“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

 

以上論述,為中醫認識和治療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現代中醫對本病的研究,首先興起于國外,從1973年起即開始研究并試用針刺減肥,初期以耳針治療為主。

 

國內文獻首載于1974年,早期以耳針為主。

 

進入80年代,療法已趨多樣。

 

大都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辨證施治為原則,分別采用辨病論治,分型論治,捂固定處方,隨證加減。

 

還包括針刺療法、針藥并施法、氣功按摩、外用敷藥等方法。

 

各地還試制了各類丸劑、片劑、減肥茶、糖漿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迄今報道已逾百篇,據89篇統計病例數達8578例,其中單純用中藥治療1832例,針灸、耳穴壓丸、耳穴埋針治療6681例,按摩治療65例,均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

 

它不僅毒副作用小,且有降脂、降壓作用。

 

目前運用中醫藥針灸治療,療效大多在70~90%左右。

 

此外,有的已開展了對中藥減肥的基礎研究:有人報告用家蠶觀察中藥的抗衰老作用時,發現補骨脂、玉竹可明顯減少食桑量,肉蓯蓉、菟絲子、黃精加補骨脂組也有不同程度減少,但家蠶壽命卻有延長。

 

還有選用酶與受體篩選常用中藥生理活性的結果,發現補骨脂、酸棗仁、蒺藜和梔子都有抗食欲活性,前三者還有精神健康活性。

 

日本學者亦報告,給予金硫葡萄糖并高糖飼料可喂成人為型肥胖小鼠,以此模型考察了大豆皂甙的抗肥胖作用機理。

 

以上資料提示,某些中藥可能有抗食欲作用,從而有減肥之效,抗食欲或減肥可能有利于抗衰老延壽。

 

這方面的研究,展示了中醫藥治療肥胖病的廣闊前景。

 

診斷根據體征及體重即可診斷。

 

首先必須根據患者的年齡及身高查出標準體重(見人體標準體重表),或以下列公式計算: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如果患者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即可診斷為肥胖癥,但必須排除由于肌肉發達或水分潴留的因素。

 

臨床上除根據體征及體重外,可采用下列方法診斷:1.皮膚皺摺卡鉗測量皮下脂肪厚度人體脂肪常用測量部位為叁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

 

成人兩處相加,男性≥4cm,女性≥5cm即可診斷為肥胖。

 

如能多處測量則更可靠。

 

2.X線片估計皮下脂肪厚度。

 

3.根據身高、體重按體重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2))計算>24為肥胖癥。

 

治療措施預防肥胖較治療易奏效且重要。

 

特別是有肥胖家族史者、婦女產后及絕經期、男性中年以上或病后恢復期,應預防肥胖,其方法是適當控制進食量,避免高糖、高脂肪及高熱量飲食;

 

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鍛煉(病后恢復期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治療肥胖癥以控制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為主,不能僅靠藥物,長期服藥不免發生副作用,且未必能持久見效。

 

輕度肥胖者,僅需限制脂肪、糖食糕點、啤酒等,使每日總熱量低于消耗量,多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如能使體重每月減輕500~1000g而漸漸達到正常標準體重,不必用藥物治療。

 

中度以上肥胖更須嚴格控制總熱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進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過6.3MJ/d者,則無效。

 

男性應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標準每周可望減重1~2磅。

 

食物中宜保證適量含必需氨基酸的動物性蛋白(占總蛋白量的叁分之一較為合適),蛋白質攝入量每日每公斤體重不少于1g。

 

脂肪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同時應限制鈉的攝入,以免體重減輕時發生水鈉潴留,并對降低血壓及減少食欲也有好處。

 

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前述。

 

如經以上飲食控制數周體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將每日總熱量減至3.4~5MJ(800~1200kcal)/d,但熱量過少,病人易感疲乏軟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頓等,必須嚴密觀察。

 

據研究,飲食治療早期蛋白質消耗較多,以致體重下降較快而呈負氮平衡,當持續低熱卡飲食時,發生保護性氮質貯留反應,逐漸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漸增多,但脂肪產熱量約10倍于蛋白質,故脂肪組織消失量明顯少于蛋白質組織量,而蛋白質相反合成較多時,反可使體重回升,這是人體對限制熱卡后的調節過程,因此飲食治療往往效果不顯著,在此情況下,宜鼓勵運動療法以增加熱量消耗。

 

當飲食及運動療法未能奏效時,可采用藥物輔助治療。

 

藥物主要分為六類:1.食欲抑制劑——中樞性食欲抑制劑、肽類激素、短鏈有機酸;

 

2.消化吸收阻滯劑——糖類吸收阻滯劑、脂類吸收阻滯劑;

 

3.脂肪合成阻滯劑;

 

4.胰島素分泌抑制劑;

 

5.代謝刺激劑;

 

6.脂肪細胞增殖抑制劑上述多類藥物有的已較成熟,有的尚處研究開發階段。

 

常用的藥物有苯丙胺、芬氟拉明、氯苯咪吲哚等。

 

療效標準參照全國會議擬定的標準,結合各地經驗以3個月為一療程,制訂如下:近期臨床痊愈:一個療程結束后,體重下降已達到標準體重或在標準體重之內。

 

顯效:一個療程結束后,體重下降5公斤以上,但尚未達標準體重。

 

有效:一個療程結束后,體重下降2公斤以上但不足5公斤。

 

無效:一個療程結束后,體重無明顯改變。

 

分型治療(1)痰濕阻滯治法:健脾化痰,燥濕減肥。

 

處方:半夏10克,蒼術10克,茯苓12克,山楂10克,雞內金10克,厚樸6克,薏苡仁15克,荷葉6克,陳皮6克。

 

加減:寒濕偏盛加桂枝、白術、澤瀉;

 

濕熱偏重加蔻仁、杏仁、消石、海金砂;

 

痰多慌痞加蔻仁、藿香;

 

痰濕化熱加黃芩、梔子、膽南星、貝母;

 

白帶多加椿根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二陳湯、苓桂術甘湯、減肥湯。

 

(2)氣滯血瘀治法:理氣通絡,活血化瘀。

 

處方:桃仁10克,紅花9克,枳實12克,當歸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0克。

 

加減:血瘀較甚加丹參、蘇木、三棱、莪術;

 

痰郁重加菖蒲、蘇合香、青礞石;

 

痰瘀化熱選用南星、天竺黃、貝母、黃連、梔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物湯、桃紅四物湯等。

 

(3)肺牌兩虛治法:健脾益肺,化痰祛濕。

 

處方:黨參12克,炙草6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陳皮6克,半夏10克。

 

加減:體虛氣短甚重用黨參,加黃芪;

 

心悸胸悶,喘促較重加遠志、棗仁、枳殼、菖蒲;

 

無其他兼癥可選加山楂、雞內金、薏苡仁、茅根。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君子湯、二陳湯。

 

(4)脾腎兩虛治法:健運脾胃,補益精髓。

 

處方: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山藥15克,茯苓12克,丹皮6克,澤瀉12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

 

加減:偏腎陽虛加附片、桂枝、仙茅;

 

偏腎陰虛加龜版、鱉甲;

 

脾陽不振加黃芪、白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理中丸。

 

(5)肝胃積熱治法:疏肝養胃,泄熱減肥。

 

處方:柴胡6克,枳實10克,枳殼6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龍膽草6克,茶葉3克,番瀉葉10克。

 

加減:消谷善饑明顯加生石膏、熟地;

 

肝熱重加夏枯草;

 

尿黃便秘加生大黃、丹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龍膽瀉肝湯、丹梔逍遙散。

 

療效:以上述各方共治療患者876例,按上述療效標準,近期臨床治愈29例,顯效290例,有效451例,無效106例,總有效率為87.8%。

 

專方治療(1)減肥I號組成:黃芪、茯苓、草決明等制成水丸。

 

用法:日服2~3次,每次10克,飯前30分鐘服,3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停藥2周。

 

療效:共治療105例,近期臨床痊愈10例,顯效55例,有效3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0.4%。

 

(2)輕身降脂樂組成:首烏、黃茂、夏枯草、冬瓜皮,制成干浸膏沖劑。

 

用法:每次0.5~1包,每日2~3次,飯前半小時加開水200毫升沖服,30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20例,顯效48例,有效65例!

 

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4%。

 

(3)天雁減肥茶組成:荷葉、車前草,制成袋泡茶劑。

 

用法:每次1~2包,每日2~3次,加開水Z00毫升泡茶,竹前半小時明服,以后代茶隨時沖服,30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7例,顯效42例,有效56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2%。

 

老中醫經驗李振華醫案郭××,男,48歲,干部。

 

1977年4月20日初診:肥胖3年余伴頭暈,頭沉,倦怠,夢多,記憶力減退,便溏,日食400克左右,多食則胃脘痞滿,行走困難,不能工作。

 

檢查:身體呈對稱性肥胖件重92.5公斤,身高1.75米,血壓160/110mmHg,甲狀腺無腫大,心肺無異常,皮膚無紫紋,腹壁脂肪厚,下肢輕度凹陷性浮腫。

 

舌苔白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濡緩。

 

診斷:肥胖病。

 

辨證:脾虛濕阻,精微痰濕瘀積。

 

治則:溫中健脾,祛痰利濕。

 

處方:白術9克,云苓15克,澤瀉12克,玉米須30克,桂枝6克,半夏9克,厚樸9克,砂仁6克,廣木香6克,山楂15克,雞內金9克,甘草3克,水煎服丿每天1劑,分次頓服。

 

上方連服45劑,體重減至80公斤,浮腫、頭暈、頭沆、夢多、傀怠等癥均消失,大便成形,日食500克以上,無脹滿感。

 

血壓130`90mmHg,行走正常,并能騎自行車上班,可下鄉工作。

 

效不更方,照原方加黨參15克,囑服20劑左右,以鞏固療效,隨訪已恢復健康,至今堅持全日工作。

 

按:本例據癥狀分析,似屬《內經》“血清氣滑少”之“脂”型。

 

病機系脾失健運,水谷精微排泄失常,水濕不化而致肥胖。

 

故治以溫中健脾,祛痰利濕,以增強機體運化排泄能力。

 

方中白術、云苓、澤瀉、玉米須健脾利濕;

 

主藥為桂枝,可振奮脾陽,通陽利濕,并助膀胱之氣化,以促使機體運化排泄之能力;

 

半夏、厚樸、砂仁、廣木香,理氣燥濕,祛痰導滯;

 

山楂、雞內金消肉積,化瘀滯;

 

甘草渦中而調和諸藥。

 

臨床對脾虛致胖應用本方,每多效驗,實有增強機體代謝功能,消瘀祛胖之力。

 

用藥規律在查閱的89篇臨床報道中,以中醫藥共治療本病1832例,使用中藥共82味,茲將其中用藥在50例以上者,列表分析如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4003~6荷葉、茯苓、黃芪、車前草。

 

≥3007決明子。

 

≥2004~9澤瀉、陳皮、首烏、夏枯草、生大黃。

 

≥1001~4大腹皮、冬瓜皮、川芎、山楂、蒼術、油麻稿、半夏、白術、防己、薏苡仁、白芍。

 

≥501~4生地、番瀉葉、鉤藤、丹皮、黨參、白芥子、乳香、延胡、甘草、漏蘆、黑豆、水牛角、蜈蚣、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

 

從上述用藥情況觀察,用藥頻度最高的是益氣升清,健脾化濁,滲濕利水類藥物;

 

其次為清肝降壓,潤腸通便類藥物;

 

再次為活血化瘀,理氣化痰之品。

 

由此可見肥胖癥以脾腎氣虛為主,尤以脾虛為多,故健脾消導,化濁滲濕為治本之常法;

 

清肝降壓次之,乃因肥胖者大都合并高脂血癥,動脈硬化之病理改變,此是針對癥狀而設,為今后肥胖病之治療提供思路。

 

其他療法(1)針灸②耳穴壓丸取穴:肺、內分泌、胃、饑點、神門、脾、口、交感、卵巢等。

 

操作:耳廓皮膚常規消毒,用7×7毫米方形膠布一小塊,中間粘一粒王不留行子,對準穴位,用食、拇指循耳前后捻壓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為得氣,每穴留置1周,于餐前30分鐘按壓膠布粒子5分鐘左右,5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2666例,顯效757例,有效1319例,無效590例,總有效率77.9%。

 

②耳穴埋針取穴:內分泌、肺、神門、胃、心、三焦、大腸等。

 

操作:耳廓皮膚常規消毒后,用止血鉗子夾住圖釘型撳針針圈,將針尖對準穴位刺人,然后以0.5厘米見方的膠布固定,埋針期間,每天自行按壓埋針處1~2次,每次1分鐘,每4~5天換針1次,最長不超過1周,5次為一個療程,每次雙耳埋針總數不超過6穴。

 

療效:共治療2961例,顯效549例,有效1412例,無效1000例,總有效率66.2%。

 

③體針取穴:內關、水分、天樞、關元、豐隆、三陰交、列缺。

 

操作:用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每次留針半小時,15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300例,顯效75例,有效192例,無效33例,總有效率89%。

 

(2)單方驗方①三花減肥茶組成: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川芎、荷葉等多種中藥加工而成。

 

用法:每天服1包,放置茶杯內,用80~100℃開水沖泡,飲2~3次,一般晚上服。

 

如果減肥速度不快或未達到減肥作用者,可早、晚備飲1包,連服3個月。

 

療效:共觀察52例,顯效32例,有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

 

②精制大黃片組成:大黃。

 

用法:精制成片劑。

 

每日1~3次,每次5片,保持每日大便2次左右。

 

療效:共治療50例,顯效21例,有效2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

 

(3)氣功功法:①排打法:用“減肥藥酒”搽在督任二脈上,再用氣功按摩排氣。

 

②振顫法:排氣完畢后,用五指和拳的小魚際部位振顫,在胸和背部分三線進行,病人得矢氣則見效。

 

③靈子板效應法:術者手置于患者胸、腹部脂肪厚處,緊貼皮膚,以意引氣到手,令手微微顫動,使患者身體發熱、出汗,每次20~60分鐘。

 

療效:氣功治療1次可減肥1~3公斤。

 

(4)按摩操作:取自然仰臥法,術者循肺經、胃經、脾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中府、云門、提胃、升胃、腹結、府舍、氣海、關元等穴,換俯臥位,推拿膀胱經,點脾俞、胃穴、腎俞等穴。

 

30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觀察21例,顯效19例,有效2例。

 

其他措施應自覺限制飲食,特別是限制高能、高脂及過高營養食品的攝入。

 

多做體力勞動和體育搬煉。

 

手術治療:肥胖的手術療法主要適用于重度單純性肥胖用藥無效患者。

 

目的是減少嚴重的合并癥,降低死亡率,保護患者的健康。

 

目前國內主要采用的手術為脂肪除去術。

 

病因病機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質基礎。

 

(一)內因為人體內在因素使脂肪代謝紊亂而致肥胖。

 

1.遺傳因素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

 

Mayer等報告,雙親中一方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約為50%;

 

雙親中雙方均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

 

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遺傳在其發病中起著一個易發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與生活行為方式、攝食行為、嗜好、胰島素反應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2.神經精神因素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

 

一對為腹對側核(VMH),又稱飽中樞;

 

另一對為腹外側核(LHA),又稱饑中樞。

 

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

 

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

 

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

 

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屬炎癥的后遺癥(如腦膜炎、腦炎后)、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

 

反之,當腹外側核破壞,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厭食,引起消瘦。

 

另外,該區與更高級神經組織有著密切的解剖聯系,后者對攝食中樞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

 

下丘腦處血腦屏障作用相對薄弱,這一解剖上的特點使血液中多種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該處移行,從而對攝食行為產生影響。

 

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離脂肪酸、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胰島素等。

 

此外,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欲,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狀態,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尤其是α受體占優勢),食欲受抑制;

 

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食欲常亢進。

 

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二者在本癥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島素血癥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

 

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

 

高胰島素血癥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有人認為,胰島素可作為總體脂量的一個指標,并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子。

 

更有人認為,血漿胰島素濃度與總體脂量呈顯著的正相關。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與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

 

褐色脂肪組織分布范圍有限,僅分布于肩胛間、頸背部、腋窩部、縱隔及腎周圍,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

 

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于間,機體需能時,脂肪細胞內中性脂肪水解動用。

 

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

 

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

 

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

 

當然,此特殊蛋白質的功能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由此可見,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與體內熱量的總調節,將體內多余熱量向體外散發,使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

 

5.其他進食過多可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

 

在垂體功能低下,特別是生長激素減少、促性腺及促甲狀腺激素減少引起的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可發生特殊類型的肥胖癥,可能與脂肪動員減少,合成相對增多有關。

 

臨床上肥胖以女性為多,特別是經產婦或經絕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藥者易發生,提示雌激素與脂肪合成代謝有關。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皮質醇分泌增多,促進糖原異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質醇促進脂肪分解。

 

(二)外因以飲食過多而活動過少為主。

 

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儲藏于全身脂庫中,其中主要為甘油叁酯,由于糖原儲量有限,故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

 

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則使脂肪合成加快,成為肥胖癥的外因,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

 

中醫對肥胖癥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痰飲《石室秘錄》曰:“肥人多痰。”

 

痰飲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

 

肺主布津液,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調輸布,則停聚而成痰飲;

 

脾主運化水液,若脾臟受病,或脾氣本虛,運化不力,亦可使水濕停聚而為痰飲;

 

腎主蒸化水液,腎陽不足,則蒸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

 

痰飲既成,痰濁阻塞,充斥肢體,因痰生病,導致氣機壅滯,脾不運化,故形體壅腫而顯似肥胖。

 

水濕濕有內濕外濕之分。

 

外濕為六淫之一。

 

內濕多因食高粱厚味,酒酪肥甘。

 

內外之濕都可影響體內水谷津微的輸布,形成肥胖。

 

水、飲、痰皆為濕邪,亦有輕、中、重、質的不同。

 

稠粘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三者停積,可引起水液停積而發肥胖。

 

水潴留性肥胖病常由此形成。

 

瘀瘀可由氣滯引起,也可由痰濕轉歸。

 

此外,由于血中日旨質增加,《黃帝內經》稱之為“濁脂”,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轉化。

 

婦科肥胖人不孕癥,就是軀脂阻塞胞宮,影響受精而致不孕。

 

《醫宗金鑒?

 

婦科心法要訣》云:“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

 

氣虛血、津液等的生成和運行、輸布排泄等,無不通過氣的推動、溫煦及氣化功能來完成。

 

氣的推動力減弱,血、津液運行遲緩,水液輸布運行停滯;

 

氣的溫煦作用減弱,則血、津液的輸布運行無以溫煦,遇寒則凝;

 

氣化作用減弱,血、津液相互轉化無力,精微不化,無力輸布,生濕成痰,痰濕交阻或過盛,從而致肥胖。

 

辨證分型1.痰濕阻滯肥胖,伴身體重著,平素喜食肥甘厚昧,或過飲酒酪奶漿,常感頭昏胸悶,神疲乏力,脘腹脹滿,惡心痰多,嗜睡口淡。

 

舌質淡紅,苔白滑或膩,脈濡滑或遲緩。

 

2.氣滯血瘀肥胖,伴面黯唇紺,胸悶氣短,腹部脹滿,嗜臥,記憶力減退,皮膚可見瘀斑,婦女經行不暢或閉經、痛經。

 

舌質紫暗,苔薄或滑膩,脈沉細澀。

 

3.肺脾兩虛肥胖,伴頭暈目眩,少氣懶言,胸悶氣促,脘腹脹滿,自汗心悸,下肢浮腫,神疲嗜臥,便溏,婦女帶下清稀,經量少。

 

舌質淡胖,苔薄或白膩,脈沉細或濡緩。

 

4.脾腎兩虛肥胖,伴神倦嗜臥,呼吸氣短,動則喘氣怔忡,腰膝酸軟,形寒肢冷,下肢浮腫,夜尿頻,便溏,性欲減退。

 

舌質淡胖,苔薄白或滑,脈濡緩或弦滑。

 

5.肝胃積熱肥胖,伴情緒抑郁,惡熱煩躁,口苦咽干,消谷善饑,尿黃便秘,婦女經少或閉經,經前乳脹,帶下黃稠。

 

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

 

臨床表現肥胖癥的臨床表現隨不同病因而異,繼發性肥胖者除肥胖外具有原發病癥群。

 

下面以單純性肥胖癥重點闡述。

 

此組病癥可見于任何年齡,幼年型者自幼肥胖;

 

成年型者多起病于20~25歲;

 

但臨床以40~50歲的中壯年女性為多,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亦不少見。

 

男性脂肪分布以頸項部、軀干部和頭部為主,而女性則以腹部、下腹部、胸部乳房及臀部為主;

 

輕度肥胖者常無癥狀,中重度肥胖者可有下列癥群:(一)肺泡低換氣綜合征此組癥群又稱為Pick-wickian綜合征。

 

由于大量脂肪堆積于體內,體重過增,活動時須消耗能量,耗氧量亦增多,故肥胖者一般不喜運動,活動少而思睡,稍多活動或體力勞動后易疲乏無力,肥胖者總攝氧量增加,但按單位體表面積計算則比正常低。

 

患者胸腹部脂肪較多時,腹壁增厚,橫隔抬高,換氣困難,故有CO2滯留,PCO2常超過6.3kPa(48mmHg)正常為5.3kPa(40mmHg)而缺氧,以致氣促,甚至發生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肺動脈高壓,形成慢性肺心病而心力衰竭,如體重減輕后可恢復。

 

平時由于缺氧傾向與CO2儲留,呈倦怠嗜睡狀,稱Pick-wickian綜合征。

 

(二)心血管系綜合征重度肥胖者可能由于脂肪組織中血管增多,有效循環血容量、心搏出量、輸出量及心臟負擔均增高,有時伴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左心室肥大,同時心肌內外有脂肪沉著,更易引起心肌勞損,以致左心擴大與左心衰竭。

 

加之上述肺泡低換氣綜合征,偶見驟然死亡者。

 

(叁)內分泌代謝紊亂空腹及餐后血漿胰島素增高,基值可達30μu/ml,餐后可達300μu/ml,約一倍于正常人,患者既具有高胰島素血癥,C肽分泌增加,同時又存在胰島素抵抗,造成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

 

總脂、膽固醇、甘油叁酯及游離脂肪酸常增高,呈高脂血癥及高脂蛋白血癥,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癥等病的基礎。

 

肥胖者血漿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通常在正常范圍,某些氨基酸可增加,如精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這樣,血糖和血漿氨基酸的增高形成刺激胰島β細胞的惡性循環,于是肥胖加重。

 

甲狀腺功能一般正常,過食時T3增加,生長激素(GH)分泌遲鈍。

 

(四)消化系綜合征胃納多亢進,善饑多食,便秘腹脹較常見。

 

肥胖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脂肪變性而腫大,伴膽石癥者有慢性消化不良、膽絞痛發作史。

 

(五)其他肥胖者嘌呤代謝異常,血漿尿酸增加,使痛風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伴冠心病者有心絞痛發作史。

 

患者皮膚上可有淡紫紋或白紋,分布于臀外側、大腿內側、膝關節、下腹部等處,折縐處易磨損,引起皮炎、皮癬。

 

平時汗多怕熱、抵抗力較低而易感染。

 

鑒別診斷肥胖癥確定后可結合病史、體片及實驗室資料等,鑒別屬單純性抑繼發性肥胖癥。

 

如有高血壓、向心性肥胖、紫紋、閉經等伴24小時尿17羥類固醇偏高者,則應考慮為皮質醇增多癥,代謝率偏低者宜進一步檢查T3、T4及TSH等甲狀腺功能試驗。

 

此外,常須注意有否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痛風、膽石癥等伴隨病。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ipangzheng_2229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7 06:13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