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類風濕關節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20:4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類風濕關節炎

 

拼音

 

lèifēngshīguānjiēyán

 

英文參考

 

rheumatoidarthritis

 

疾病分類普通外科,風濕免疫科

 

疾病概述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多發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部分患者發病期有受寒冷、潮濕、勞累、創傷或精神因素等影響。

 

疾病描述類風濕關節炎是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癥性的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

 

其病理為關節的滑膜炎。

 

當累及軟骨和骨質時出現關節畸形。

 

70%患者血清中出現類風濕因子。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病。

 

本病在我國人口的患病率為0.34%—0.32%,低于歐美國家白人的1%—2%。

 

本病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

 

癥狀體征本病發病年齡自20歲至60歲,以45歲左右為最常見,女性患者約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緩,在出現明顯關節癥狀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適、發熱、鈉差等癥狀。

 

一、關節表現(一)晨僵病變的關節在靜止不動后出現較長時間(半至數小時)的僵硬,如膠粘著樣的感覺,出現在95%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晨僵持續時間和關節炎癥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為觀察本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

 

其他病因的關節炎也可出現晨僵,但不如本病明顯。

 

(二)痛與壓痛關節痛往往是最早的關節癥狀,最常出現的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關節、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髖等關節。

 

多呈對稱性、持續性但時輕時重。

 

疼痛的關節往往伴有壓痛。

 

(三)關節腫多因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引起。

 

病程較長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癥后的肥厚而引起腫脹。

 

凡受累的關節均可腫、常見的部位為腕、掌指、近指、膝關節、亦多對稱性。

 

(四)關節畸形多見于較晚期患者。

 

因滑膜炎的絨毛破壞了軟骨和軟骨下的骨質造成關節纖維性和骨性強直的畸形,又因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受損使關節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現手指關節的半脫位如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等。

 

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痙攣則使畸形更為加重。

 

(五)關節功能障礙關節痛腫和畸形造成了關節的活動障礙。

 

美國風濕病學員將因本病而影響了生活能力的程度分為四級。

 

1級能照常進行日常生活和各項工作。

 

2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種職業工作,但對參與其他項目的活動受限。

 

3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對參與某種職業工作或其他項活動受限。

 

4級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參與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總之,本病的關節炎有以下特點:它是一個主要累及小關節尤其是受關節的對稱性多關節炎。

 

病情多呈慢性且反復發作,如不給予恰當治療則逐漸加重。

 

加重的程度和速度在個體間差異甚大。

 

二、關節外表現(一)類風濕結節是本病較特異的皮膚表現,出現在20%—30%的患者,多位于關節隆突部及受壓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鷹嘴突附近、枕、跟腱等處。

 

其大小不一,結節直徑由數毫米至數厘米、質硬、無壓痛、對稱性分布。

 

它的存在表現本病的活動。

 

(二)類風濕血管炎可出現在患者的任一系統。

 

查體能觀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現的小血管炎,少數引起局部組織的缺血性壞死。

 

在眼造成鞏膜炎,嚴重者因鞏膜軟化而影響視力。

 

(三)肺1、肺間質性變是最常見的肺病變,見于約20%患者。

 

雖有肺功能異常但臨床常無癥狀,有時通過肺X線檢查方能發現。

 

只有少數發展為慢性纖維性肺泡炎。

 

2、結節樣改變肺內出現單個或多個結節,為肺內的類風濕結節的表現。

 

結節有時可液化,咳出后形成空洞。

 

3、胸膜炎見于約10%患者。

 

為單側或雙側性的少量胸水,偶為大量胸水。

 

胸水呈滲出性,糖含量很低。

 

(四)心包炎是最常見心臟受累的表現。

 

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約30%出現小量心包積液,多不引起臨床癥狀。

 

(五)胃腸道患者可有上腹不適、胃痛、惡心、鈉差、甚至黑便、但均與服用抗風濕藥物所致。

 

很少由類風濕關節炎本身引起。

 

(六)腎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腎。

 

若出現尿的異常則應考慮因抗風濕藥物引起的腎損害。

 

也可因長期的類風濕關節炎而并發淀粉樣變。

 

(七)神經系統1、脊髓受壓都由頸椎骨突關節的類風濕病變而引起。

 

表現為漸起的雙手感覺異常和力量的減弱,腱反射多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2、周圍神經因滑膜炎而受壓,如正中神經在腕關節處受壓而出現腕管綜合癥,多發性單神經炎則因小血管炎的缺血性病變所造成。

 

(八)血液系統,本病出現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

 

貧血因病本身所致或因服用非淄體抗炎藥而造成胃腸道長期少量失血所致。

 

Felty綜合癥是指類風濕關節炎者伴有脾大和中性粒細胞減少,有的甚至同時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九)干燥綜合癥約30%—40%本病患者出現此綜合癥。

 

口干、眼干的癥狀多不明顯,必需通過各項檢測證實有干燥性角結膜炎和口干燥癥。

 

疾病病因病因尚不明。

 

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

 

一、感染因子如支原體、分支桿菌、腸道細菌、EB病毒、HTLV-I和其他逆轉錄病毒都曾被懷疑為引起本病的病原體,但均未找到確證。

 

二、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與遺傳基礎即I類HLA有關。

 

國內外的資料都顯示具有HLA-DR4分子者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相對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3—4倍,提示DR4分子是本病易感的基礎。

 

這基礎來源於DR4的B鏈的地三高變區第70—74位點氨基酸序列。

 

除DR4的某些亞型(HLAβI*0401、HLAβI*0404、HLAβI*0405、HLAβI*0408)有這段氨基酸序列外,DR3和DR6的某些亞型也有。

 

這段氨基酸序列被稱為共同表位并是類風濕關節炎易感性的遺傳基礎。

 

病理生理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延綿不愈是病原體和遺傳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有以下假設可說明兩者間的相互作用:1、HLA可以作為某些病原體的受體,2、病原體的抗原片段與HLA分子的氨基酸進行結合,3、分子模擬作用,即與疾病相關的HLA分子和病原體具有相似結構的基因片段,如HLA-DR4某些亞型與EB病毒殼抗原(gp110)間則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體對病原體的反應轉為對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

 

當抗原進入人體后首先被巨噬細胞或巨噬樣細胞所吞噬,經消化、濃縮后與其細胞膜的HLA-DR分子結合成復合物,若此復合物被其T細胞的受體所識別,則該T輔助淋巴細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包括激活B淋巴細胞,使其分化為漿細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體,它與自身的IgG相結合,故又是一個自身抗體。

 

類風濕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是造成關節局部和關節外病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細胞因子是細胞間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質。

 

它們由不同的但活化了的細胞所分泌,如被抗原-HLA復合物活化了的巨噬細胞能分泌IL-1、IL-6、TNF等,它們起了活化T淋巴細胞的輔助因子。

 

活化了淋巴細胞則分泌IL-2、IL-3、IL-4、y干擾素等,y干擾素又轉而促進巨噬細胞的HLA-DR分子的表達,IL-2促使T淋巴細胞本身的增殖及巨噬細胞的活化。

 

細胞因子一方面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在疾病過程中持續被活化,造成類風濕關節炎慢性過程,另一方面它是許多臨床表現的因素。

 

如IL-1等促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造成滑膜炎癥,它也激活膠原酶和破骨細胞,致使關節軟骨和骨破壞,促使肝合成急性蛋白以致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

 

病理: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滑膜炎。

 

在急性期滑膜表現為滲出性和細胞浸潤性,滑膜下層有小血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細胞間隙的增大,間質有水腫和中性粒細胞浸潤。

 

當病變進入慢性時期,滑膜便的肥厚,形成許多絨毛樣突起,突向關節腔內或侵入到軟骨和軟骨下的骨質。

 

這種絨毛在顯微鏡下呈現其滑膜細胞層由原來的1—3層增生到5—10層或更多,其中大部分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細胞,有巨噬細胞樣功能。

 

滑膜下層有大量淋巴細胞,呈彌散狀分布或聚集成結節狀,如同淋巴濾泡。

 

其中大部分為CD4(+)T淋巴細胞,其次為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另外尚出現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纖維母樣細胞以及隨后形成的纖維組織。

 

絨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關節破壞、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的病理基礎。

 

血管炎癥可發生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外的任何組織。

 

它累及中、小動脈和(或)靜脈,管壁有淋巴細胞浸潤、纖維素沉著,內膜有增生導致血管腔的狹窄和堵塞。

 

類風濕結節是血管炎的一種表現,常見于關節伸側受壓部位的皮下組織,但也見于肺。

 

結節中心為纖維素樣壞死組織,周圍有上皮樣細胞浸潤,排列成環狀,外被以肉芽組織。

 

肉芽組織間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診斷檢查一、血象有輕至中度貧血。

 

活動期患者血小板增高。

 

白細胞及分類多正常。

 

二、血沉是一個觀察滑膜炎癥的活動性和嚴重性的指標。

 

本身無特異性。

 

三、C反應蛋白是炎癥過程中出現的急性期蛋白。

 

它的增高說明本病人的活動性。

 

四、類風濕因子(RF)是一種自身抗體,可分為lgM型RF、lgG型RF、lgA型RF。

 

在常規臨床工作中以乳膠凝集法所測得的為lgM型RF,它見于約70%的患者血清,其滴度與本病的活動性和嚴重性成比例。

 

但RF也出現在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干燥綜合癥、系統性硬化、亞急性細菌型心內膜炎、慢性肺結核、高球蛋白血癥等其他疾病,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出現低滴度的RF。

 

因此RF陽性者必須結合臨床表現,方得診斷本病。

 

五、免疫復合物和補體70%患者血清中出現各種類型的免疫復合物,尤其是活動期和RF(+)患者。

 

在急性期和活動期,患者血清補體均有升高,只有在少數合并有血管炎者出現低補體血癥。

 

六、關節滑液中的白細胞明顯增多,達2000—75000/mm3且中性粒細胞占優勢。

 

其粘度差。

 

含糖量低(低于血糖)。

 

七、關節X線檢查本項檢查對本病人的診斷、對關節病變的分期、監察病情的演變均殊重要。

 

以手指及腕關節的X線攝片最有價值。

 

X線片中可以見到關節周軟組織的腫脹陰影,關節端的骨質疏松(1期)關節間隙因軟骨的破壞尚便的狹窄(2期),關節面出現鑿樣破壞性改變(3期)晚期則出現關節半脫位的關節破壞后的纖維性和骨性強直。

 

八、類風濕結節的活檢其典型的病理改變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診斷和鑒別診斷:為使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得以一致,美國風濕病學院于1958年制定了本病人的分類標準,并于1987年進行修正。

 

現將1987年分類標準簡述如下:1、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5、有皮下結節,6、手X線攝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稀疏和關節間隙的狹窄)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有上述七項中四項者即可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上述分類標準不僅適用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藥物驗證等時病例的選擇,在臨床醫療工作中也以此作為診斷標準。

 

但容易遺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病癥,對此臨床醫師需結合本病的特點為對稱性、多發性的慢性小關節炎、癥狀可以相繼出現而進行綜合考慮。

 

類風濕關節炎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一、強直性脊柱炎在70年代前本病多被誤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亞型,現已明確無論在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方法都不相同,因此強直性脊柱炎是一個獨立的風濕性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男性青壯年、以非對稱性的下肢大關節炎為主,骶髂關節炎具典型的X線改變。

 

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B27(+)。

 

血清RF都陰性。

 

二、骨性關節炎本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

 

關節痛不如類風濕關節炎明顯。

 

以累及負重關節如膝、髖為主。

 

手指則以遠端指關節出現骨性增殖和結節為提高。

 

血沉增快多不明顯。

 

血清RF都陰性。

 

三、系統性紅斑狼瘡有部分患者因手指關節腫痛而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然本病的關節病變較類風濕的關節炎癥為輕且關節外的系統性癥狀如蝶性紅斑、脫發、蛋白尿等較突出。

 

血清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多陽性,補體則多低下。

 

治療方案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明,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和預防本病的措施。

 

治療本病人的目的是:1、減輕或消除患者因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痛、壓痛、晨僵或關節外的癥狀,2、控制疾病的發展,防止和減少關節、骨的破壞,達到較長時間的臨床緩解,盡可能的保持受累關節的功能,3、促進已破壞的關節、骨的修復。

 

為達到上述目的,早期診斷和盡早的進行合理治療是極為重要的。

 

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性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一、一般性治療包括休息、關節制動(急性期),關節功能鍛煉(恢復期)、一物理療法等。

 

臥床休息只適宜于急性期、發熱、內臟受累患者。

 

二、藥物治療根據作用,抗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可分為:改善癥狀的抗風濕藥和控制疾病的抗風濕藥。

 

后一類藥物目前尚在探索和實驗階段,下面主要對前一類藥物進行敘述。

 

改善癥狀的抗風濕藥物分為非淄體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一)非淄體抗炎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以減少花生四烯酸代謝為前列腺素、前列環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質,從而改善關節滑膜的充血、滲出等炎癥現象,達到控制關節腫、痛的目的。

 

是治療本病不可缺少的,非特異性的對癥之治療的藥物。

 

屬于這類藥品的包括許多品種,結構不同,要代動力學亦不盡向東,劑量用法亦各相異,但有以下的共同特點:1、均為口服藥,2、除個別外都屬酸類化合物,3、由于胃粘膜的前列腺的合成亦受到抑制因此在服用后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如胃不適、胃痛、惡心、泛酸、甚至胃粘膜出血,4、久用這類藥物后可出現腎間質性損害。

 

以下列舉國內常用的幾種藥物:1、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每日總量為4—6g,分3—4次服用。

 

最大劑量達每日9g。

 

本藥不良反應較多,除胃腸道反應外,尚有耳鳴、頭暈、肝損害等。

 

目前已較少應用以本病。

 

2、吲哆美辛對關節的腫痛有良效。

 

日量為75—150mg,分3次服。

 

胃腸道反應較多。

 

屬同類結構的有舒林酸、阿西美辛、前者適用于老年患者及腎功能有損者。

 

3、布洛芬療效好,不良反應少,是常用于治療關節腫痛的藥物。

 

每日劑量為1.2—3.2g,分3—4次服用。

 

芬必得系其緩釋劑服法為300mg,日兩次。

 

4、萘普生每日劑量為0.8—1.0g,分2次服。

 

不良反應少。

 

5、雙氯酚酸每日總量為75—150mg,分3次服用。

 

除胃腸道不良反應外偶可出現一過性的轉氨酶升高及皮疹。

 

6、吡羅昔康本藥的特點是半衰期長,故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每次20mg。

 

上述各種藥至少需服兩周方能判斷其療效,效果不明顯者可改用另一種非淄體抗炎藥。

 

由于本類藥物間的協同作用不明顯,因此不需要同時服用兩種非淄體藥物。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由于本類藥物起效時間長于非淄體抗炎藥故名。

 

又因它們作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病程中的不同免疫成分,并認為它們有控制病情進展的可能。

 

故又名這類藥物為改變病情藥其中部分屬免疫抑制劑。

 

在臨床治療時,多采用本類藥物與非淄體抗炎藥聯合應用方案。

 

本類藥物中常用的藥有:1、甲氨蝶呤(MTX)本藥抑制細胞內二氫葉酸還原酶,同時具抗炎作用。

 

每周劑量為7.5—20mg,以口服為主(一日內服完)亦可靜注或肌注。

 

4—6周后起效。

 

療程至少半年。

 

不良反應有肝損害、胃腸道反應、骨髓受抑等。

 

停藥后多能恢復。

 

2、雷公藤具抑制淋巴、單核細胞及抗炎作用。

 

本藥有不同制劑,以雷公藤多為例,每日劑量為60mg,分3次服用。

 

病情穩定后可酌情減量。

 

其主要不良反應為對性腺的毒性,出現月經減少、停經、精子活力及數目降低,皮膚色素沉著,指甲便薄軟,肝損,胃腸到反應等。

 

3、金合劑分為注射及口服兩種劑型。

 

常用的注射劑為硫代蘋果酸金鈉,每周肌注一次,由最小劑量開始,逐漸增至每次50mg,待有效后注射間隔可延長。

 

口服片劑名金諾芬,每日劑量6mg,分兩次口服。

 

3個月后起效,不良反應少。

 

適用于早期或輕型患者。

 

4、青霉胺,開始劑量為125mg,日2—3次,無不良反應者則每2—4周后加倍劑量,至每日量達500至750mg。

 

對癥狀改善后減量維持。

 

不良反應較多,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受抑、皮疹、口異味、肝腎損害等。

 

5、柳氮磺胺吡啶劑量為每日2g,分次費用,由小劑量開始。

 

不良反應少,但對磺胺過敏者禁用。

 

6、硫唑嘌呤抑制細胞的合成和功能。

 

每日口服劑量為100mg,病情穩定后可改為50mg維持。

 

服藥期間需監測血象及肝腎功能。

 

7、環磷酰胺抑制細胞生長。

 

本藥毒副反應較多,多用于難治性、持續活動性、系統癥狀較重的患者。

 

靜脈沖擊療法的用法為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用藥0.75—1.0g,每月一次,癥狀控制后延長其間歇期,或用200mg,靜脈注射,隔日一次。

 

口服法為100mg,每日一次,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性腺受抑,胃腸道反應,肝損害,出血性膀胱炎。

 

用藥期間宜大量飲水以防膀胱并發癥。

 

8、環孢霉素A是近年來治療本病的免疫調節劑。

 

每日劑量為每公斤體重3—5mg,一次口服。

 

其突出的不良反應為血肌酐和血壓上升,宜服用期間嚴密監測。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本藥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可使關節炎癥狀得到迅速而明顯的改善,但由于它不能根本控制本病因此它和非淄體抗炎藥一樣,停藥就癥狀復發。

 

長期使用皮質激素造成停藥困難的依賴性和許多不良反應的出現。

 

本藥適用于有關節外癥狀者或關節炎明顯又不能為非淄體抗炎藥所控制或慢作用藥尚未起效時的患者。

 

潑尼松(強的松)每日量為30—40mg,癥狀控制后遞減,以每日10mg維持。

 

逐漸以非淄體藥物代替。

 

(四)實驗性治療包括一些生物制劑如y干擾素,抗TNFa抗體,抗T淋巴細胞及其受體的單抗等。

 

有望能阻斷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環節以控制疾病,療效有待觀察。

 

另一些治療如血漿換置、去淋巴細胞引流、放射治療都應用于一些難治的重癥患者。

 

藥物的選擇和應用的方案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活動性、嚴重性和進展而定。

 

受累關節超過20個,起病2年內就出現關節骨破壞,RF滴度持續很高,有關節外癥狀者則應盡早采用聯合治療方案,包括一種以上的慢作用抗風濕藥及非淄體抗炎藥品的聯合應用。

 

三、外科手術治療包括關節置換和滑膜的切除手術。

 

前者實用于較晚期有畸形并失去正常功能的關節。

 

這種手術目前只適用于大的關節,而且手術不能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本身的病情。

 

滑膜切除術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的緩解,但當滑膜再次增生時病情又趨復發。

 

愈后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愈后的有以下因素:1、疾病的自然病程規律在各個患者不一,有少數(約10)在短期發作后可自行緩解,不留后遺癥。

 

另有少數(約15%)在極短的1—2年間就進入到關節骨的明顯破壞。

 

大多數患者則出現發作與緩解的交替過程并出現輕重不等的關節畸形和功能受損,2、治療的早晚和治療方案的合理性,應盡早在疾病早期得到充分而合理的治療,因為該時關節炎尚有可逆性可能,待至關節軟骨受到破壞則往往是不可逆的。

 

對有持續多關節腫痛、RF(+)、早期X線出現骨破壞、有皮下結節等關節外癥狀、具HLA-DR4或DR1者應盡早、積極應用聯合方案治療。

 

造成本病死亡的原因中與本病有關的有:系統性血管炎、感染、淀粉樣變等。

 

特別提示飲食調理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

 

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于鈣的吸收。

 

2、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

 

因為許多關節炎患者體內積聚大量的銅和鐵,而組氨酸有利于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

 

3、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

 

4、保證每天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亞麻籽、稻米麩、燕麥麩等。

 

5、少食或不食花椒、茄子、番茄、土豆等茄屬蔬菜,以防這些食物的茄堿干擾患者的酶,而造成疼痛不適。

 

6、禁服鐵或含鐵的復合維生素。

 

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

 

7、關節炎患者不要經常使用鐵鍋烹飪。

 

用鐵鍋炒菜,類風濕風性關節炎容易復發,發病后血清中的鐵含量下降。

 

健康食品1、葡萄籽精華素所含的天然維生素C和OPC(葡萄籽中含有的一種被稱為“原花色素”的物質)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對關節退化引起的慢性炎癥有良好的效果。

 

2、芹菜籽油可以治療關節疼痛,這是因菜籽油的成分中含有對關節軟骨有益的營養物質,而這種物質能夠緩解關節疼痛,起到防治關節炎的作用。

 

3、氨基葡萄糖取自海產品,如蝦、蟹的外殼,對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有抑制退化、促進修復的功效。

 

另外,三文魚油與月見草油也是相當有益的健康食品。

 

引用:http://big5.wiki8.com/leifengshiguanjieyan_3722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5:58 , Processed in 0.08301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