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損傷性動靜脈瘺】
拼音
sǔnshāngxìngdòngjìngmàilòu
疾病分類普通外科
疾病概述損傷引起毗鄰動靜脈之間異常交通者,稱損傷性動靜脈瘺。
大都發生于四肢,尤以下肢多見。
臨床表現:在急性期,局部因有血腫,有時可見腫塊,大多有震顫和雜音,并捫及搏動。
而慢性期,主要是血流動力學變化產生的各種表現。
瘺的近、遠側表淺靜脈明顯擴張,皮膚溫度升高,而遠離瘺的遠側,尤其在足端,因動脈供血量減少和靜脈瘀血,出現營養性變化如皮膚光薄、色素沉著、潰瘍形成等。
如瘺口大,離心臟近,可引起心臟進行擴大,導致心力衰竭。
推薦療法均需手術。
疾病描述動脈與靜脈之間出現不經過毛細血管網的異常短路通道,即形成動靜脈瘺,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
先天性動靜脈瘺起因于血管發育異常;
后天性,大多數由創傷引起,故又稱損傷性動靜脈瘺。
癥狀體征在嬰幼兒期,一般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度軟組織肥厚。
至發育期可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主要有:①由于動、靜脈血流量增加,刺激骨骺,致使患肢增長,軟組織肥厚,伴有脹痛。
因兩側下肢長短不一可以出現跛行、骨盆傾斜及脊柱側曲。
②患肢皮膚溫度明顯升高,多汗,可以伴有皮膚紅色斑塊狀血管瘤。
③淺靜脈擴張,一般無震顫及血管雜音。
④由于靜脈高壓致遠端靜脈曲張,色素沉著,濕疹,甚至形成靜脈性潰瘍.或因遠端動脈缺血致組織壞死。
在皮膚破損時可以引發嚴重出血。
疾病病因先天性動靜脈瘺形成于胚胎發育期。
在胎兒血管發育的中期,動脈不僅與伴隨靜脈同行,且與周圍的毛細血管間有廣泛的吻合。
出生后,上述吻合支逐漸閉合,代以動、靜脈各行其道的主干。
如果原始的叢狀血管結構殘存,即成大小、數目和瘺型不一的動、靜脈間異常通道。
在嬰幼兒期呈隱匿狀態,至學齡期后,隨著活動量增加和進入發育期則迅速發展和蔓延,可以侵犯鄰近的肌肉、骨骼及神經等組織。
病理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①干狀動靜脈瘺:在動、靜脈主干間有一個或多個細小瘺口,伴有淺靜脈擴張或曲張、震顫及雜音。
②瘤樣動靜脈瘺:在動、靜脈主干的分支間存在瘺口,伴有局部血管瘤樣擴大的團塊。
③混合型:兼有上述兩種的病理改變。
病理生理無論是先天性或損傷性動靜脈瘺,大多見于四肢。
先天性動靜脈瘺常為:多發性,瘺口細小;
往往影響骨骼及肌肉,受累肢體出現形態和營養障礙性改變;
對全身血液循環的影響較小。
損傷性動靜脈痿一般為單發且瘺口較大,高壓的動脈血流通過接口直接進入靜脈向心回流,因而造成:①靜脈壓升高,管壁增厚、管腔擴大、迂曲,靜脈瓣膜關閉功能失常.導致周圍靜脈高壓的臨床表現。
②瘺口近側動脈因代償性血流量增加而繼發性擴大,瘺口遠側動脈則因血流量減少而變細,出現遠端組織缺血的臨床表現。
③對全身血液循環產生明顯影響。
周圍血管阻力降低,中心動脈壓隨之下降;
動脈血流經瘺口分流及遠端動脈缺血,促使心率加速,以維持有效的周圍循環;
回心血流增加,繼發心臟擴大,景終導致心力衰竭。
診斷檢查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出生后或自幼即出現下肢軟組織較肥厚,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并有肢體粗大.增長,皮溫升高,多汗等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下列檢查有助于作出診斷:①周圍靜脈壓明顯升高,靜脈血含氧量增高。
②患肢x線平片可見骨骼增長,增粗。
③動脈造影顯示:患肢動脈主干增粗,血流加快;
動脈分支增多,紊亂且呈扭曲狀;
靜脈早期顯影。
治療方案局限的先天性動靜脈痿,手術效果較好。
但大多數患者為多發性瘺.散在分布,定位困難,而且可以是多支主干動脈與靜脈間存在交通,因此手術難以徹底,術后易復發。
當骨骺尚未閉合,雙側下肢長度差異大且有明顯跛行者,可考慮作患肢骨骺抑制術。
以脹痛為主要癥狀者,可使用彈性長襪,以減輕癥狀。
并發下肢靜脈性潰瘍者,可作潰瘍周圍靜脈剝脫和筋膜下交通靜脈結扎,以改善局部靜脈瘀血,促使潰瘍愈合。
個別病情嚴重的,可根據造影提示,沿主干動脈解剖并結扎動靜脈間吻合支,可獲得一段時期的癥狀緩解。
預后及預防無特殊。
引用:http://big5.wiki8.com/sunshangxingdongjingmailou_37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