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立克次體痘】
拼音
lìkècìtǐdòu
英文參考
KewGardensspottedfever;rickettsiaepox;rickettsialpox;rickettsialpox
疾病別名立克次氏體痘,立克次體痘疹熱,KewGardensspottedfever
疾病代碼ICD:A79.1
疾病分類感染科
疾病概述立克次體痘(rickettsialpox)是由小株立克次體(Rickettsiaakari)所致的水痘樣自限性感染病。
本病在城市發生較多,一戶多例亦常見,其發病與小家鼠數量有關。
全年都可發生,5~7月較多。
性別與年齡和發病率無明顯相關。
患者突然起病,發熱伴有畏寒、寒戰、大汗淋漓、頭痛、食欲缺乏和畏光。
體溫38~40℃,通常持續一周。
患者在發熱期間有頭痛、倦怠、肌肉疼痛,然后體溫漸退。
熱程第2~4天,軀干、四肢以至黏膜有稀疏、散在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軀干和腹部,罕見于手掌和足底。
疾病描述立克次體痘(rickettsialpox)是由小株立克次體(Rickettsiaakari)所致的水痘樣自限性感染病。
傳播媒介主要為革螨(gamasides)中的血紅異皮螨(Alloder-manyssussanguineus)。
臨床上以發熱、頭痛、背痛和全身性丘疹、水皰為特征。
主要流行于美國和前蘇聯地區。
近年來我國也有發現。
癥狀體征潛伏期10~21天。
人被叮咬后,叮咬部位無痛也不被注意,1周后至10天患處出現炎癥反應,由于局部細胞水腫、增大、變硬而形成1~1.5cm的紅斑,隨后局部皮膚逐步分離形成水皰,最后壞死變成潰瘍。
潰瘍基底部通常為黑色,邊緣繞以紅斑。
再經3~7天,患者突然起病,發熱伴有畏寒、寒戰、大汗淋漓、頭痛、食欲缺乏和畏光。
體溫38~40℃,通常持續一周。
患者在發熱期間有頭痛、倦怠、肌肉疼痛,然后體溫漸退。
熱程第2~4天,軀干、四肢以至黏膜有稀疏、散在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軀干和腹部,罕見于手掌和足底。
由斑丘疹而變成皰疹。
水皰比較硬實,周圍有紅暈,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脫落后不留瘢痕。
皮疹約持續1周,不侵犯內臟。
疾病病因小株立克次體屬于斑點熱立克次體群,其形態與其他斑點熱立克次體相同,培養特性亦頗相似。
此種病原體能使雄豚鼠產生睪丸鞘膜炎致陰囊紅腫。
小株立克次體有特異的顆粒性補體結合原。
其可溶性抗原與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抗體有部分交叉反應。
病理生理本病由血紅異皮螨叮咬后,病菌侵入人體,先在局部淋巴結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繁殖,然后形成小蛛立克次體血癥,造成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損害。
診斷檢查診斷:臨床表現與水痘相似。
立克次體的水皰發生在丘疹之上,整批同時發生而不像水痘此起彼伏,數量較水痘少,發疹前在螨咬處有初瘡。
發病可見任何年齡。
根據這些特點可與水痘區別而作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做補體結合試驗,但須注意與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抗原有一定的交叉反應。
也可用豚鼠或小家鼠分離病毒。
取痘皰漿液涂片,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診斷。
外-斐反應為陰性。
白細胞計數常常減少。
實驗室檢查:取痘皰漿液涂片,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診斷。
外-斐反應為陰性。
白細胞計數常常減少。
鑒別診斷本病須與水痘、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斑點熱相鑒別。
治療方案本病為良性自限性經過,即使不用藥物,預后也很好。
藥物治療可參照其他立克次體病。
四環素、多西環素可縮短熱程并促進痊愈。
痊愈后無復發。
并發癥無并發癥。
預后及預防預后:本病為良性自限性經過,即使不用藥物,預后也很好。
預防:主要作好滅鼠和殺螨工作。
流行病學自1946年有本病的描述以來,世界各地陸續發現。
主要貯存宿主是小家鼠。
血紅異皮螨是主要的傳播媒介(鼠類體外寄生蟲)。
小株立克次體在鼠-革螨-鼠的循環中傳遞。
血紅異皮螨的成蟲可多次吸血,當其離開鼠體(如鼠死亡等)或找不到鼠為宿主時可侵犯人,使人受立克次體痘感染。
本病在城市發生較多,一戶多例亦常見,其發病與小家鼠數量有關。
全年都可發生,5~7月較多。
性別與年齡和發病率無明顯相關。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kecitidou_37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