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穿通性毛囊炎】
拼音
chuāntōngxìngmáonángyán
英文參考
perforatingfolliculitis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重要病理改變:(1)在毛囊漏斗部可見毛發穿通部位;
(2)在穿透部位真皮,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并見變性膠原及嗜酸性變性的彈力纖維。
一般病理改變:(1)毛囊漏斗部擴張,充滿混雜有角化細胞、變性膠原、變性彈力纖維、皮脂物質、炎細胞等成分的角質物質;
(2)毛囊上皮增生,但破裂毗鄰部位則變細;
(3)毛囊漏斗部可見穿通部位;
(4)穿通部位附近或毛囊裂隙有時可見毛干;
(5)在穿透部位真皮,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并見變性膠原及嗜酸性變性的彈力纖維;
(6)晚期皮損可見肉芽腫性炎癥。
病理鑒別診斷:Kyrle病:穿通部位大多在表皮,而非毛囊;
在角質栓中無嗜酸變性的彈力纖維。
匍行性穿通性彈力纖維病:真皮乳頭部彈力纖維數量明顯增加,經管道排出變性彈力纖維。
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排出變性的膠原纖維。
臨床特點:(1)多見于青年人;
(2)病因不明,Lever認為可能與衣料中的化學物質刺激有關;
(3)好發于四肢伸側和臀部;
(4)皮損為毛囊中心性紅斑、丘疹,中心有一毛發穿過;
(5)無自覺癥狀;
(6)多種毛囊炎都可具有穿通性毛囊炎的組織學特點。
疾病描述本病由Mehregan等于1968年首先報告,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種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從此以后幾乎已完全消失。
癥狀體征皮損呈直徑2~8mm的紅色毛囊性丘疹,不融合,中心有小的白色角栓,除去后遺留出血性小凹,好發于四肢近端伸側和臀部,無自覺癥狀,多見于青年人。
疾病病因從本病的流行情況及皮損的分布提示本病是與衣著的某些化學物有關,是由于作用于毛囊的原發性刺激所引起,產生毛囊性角化過度,毛干滯留在毛囊內,卷曲的毛發產生機械性刺激,引起毛囊壁破裂。
病理生理毛囊擴張,充滿混雜變性彈性纖維、變性膠原和炎癥細胞的角化物質,并常見到一卷曲的毛發。
在穿通區,真皮顯示灶性炎癥浸潤,含有變性的膠原和彈性纖維,但彈性纖維數量并不增多。
診斷檢查主要應與Kyrle’s病相鑒別。
本病的丘疹均屬毛囊性,無融合傾向,分布限于四肢伸側和臀部,有彈性纖維變性;
而Kyrle’s病角栓可位于毛囊外,穿通常在內陷部深處(角栓底部),最重要的是無彈性纖維的變性。
治療方案無有效療法。
口服維生素A,外用角質溶解劑或皮質類固醇均無效。
特別提示本疾病多見于青年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衣料中的化學物質刺激有關,好發于四肢伸側和臀部,皮損為毛囊中心性紅斑、丘疹,中心有一毛發穿過,無自覺癥狀,多種毛囊炎都可具有穿通性毛囊炎的組織學特點。
相關出處現代皮膚病學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uantongxingmaonangyan_3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