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顆粒細胞瘤】
拼音
kēlìxìbāoliú
英文參考
granulosa-celltumor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顆粒細胞瘤好發于成人,男女比例為1:3,最常見于舌部,其次好發于四肢,皮損為淡紅至黃色硬質結節,0.5cm~3.0cm大小,一般無自覺癥狀,少數有陣發性鈍痛,為良性腫瘤,可惡變。
其特點為瘤細胞聚集成團,胞質中有豐富的嗜酸性顆粒。
疾病描述本病又名顆粒細胞肌母細胞瘤,是一種良性腫瘤,近年通過免疫組化的研究,證明其來源于神經組織。
癥狀體征本病相當少見,可見于各種年齡,以30~50歲為多,性別無差異。
舌為最常見部位之一,其次為皮膚及皮下組織,也可侵及肌肉、呼吸道、上消化道及乳腺等。
通常多發生于四肢,為小而散在的淡紅黃色硬固結節,直徑1~2cm,有時可以更大。
一般無自覺癥狀,少數病人有陣發性鈍痛,如影響到鄰近組織時則可出現一些有關癥狀。
雖然在某一部位可發生不止一個損害,但多發于各處者卻極為罕見。
病理生理腫瘤細胞大,呈多邊形,胞質淡染,充滿粗大嗜酸性顆粒。
通常為單一核,位于細胞中央,小而呈圓或卵圓形,略呈泡狀;
有時易與黃色瘤的泡沫細胞混淆,但其中無脂質;
有時與網狀組織細胞瘤的巨大組織細胞相似,有時還類似神經節細胞,但后兩者如用硫堇染色時無顆粒。
腫瘤細胞常圍有細的膠原纖維。
在發生于皮膚的腫瘤中,可見到腫瘤細胞成群或成行排列,這是一種相對的特征。
腫瘤上方的表皮往往過度增生,或向下增生,甚至有角珠形成,類似假癌樣,特別在舌部及口唇者多見此現象。
診斷檢查診斷主要靠病理檢查。
組織學上易與黃色瘤相混,但后者之泡沫細胞胞質內無特殊嗜酸性顆粒。
其它需要鑒別者有纖維瘤、神經瘤、網狀組織細胞增生病、脂肪肉瘤及冬眠瘤等,此時需作活檢加以區別。
治療方案應完全切除,放射治療無效。
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制劑可以暫時好轉。
本病惡變者罕見。
引用:http://big5.wiki8.com/kelixibaoliu_38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