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顏面粟粒性狼瘡】
拼音
yánmiànsùlìxìnglángchuāng
疾病別名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顏面粟粒性狼瘡:認為是結核疹,但目前尚有爭議,一般認為結核桿菌由外界侵入皮膚而發病。
皮損好發于眼瞼、頰部及鼻附近,基本損害為2-3毫米直徑孤立散在或相互融合的結節,皮疹呈淡紅、紫紅或淡褐色。
質軟、光滑、半透明狀。
疾病描述本病又被稱為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毛囊性粟粒性狼瘡、粟粒狼瘡樣結核癥或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結核病。
癥狀體征損害為粟粒大至綠豆大小之結節,對稱地發生于顏面,特別是眼瞼、頰部及鼻兩側等處,少數病例偶可發生于頸、肩及四肢。
結節略高于皮面而形成半球形或略帶扁平,質柔軟,淡紅色或淡褐色,時久呈紅褐色或略帶紫紅色。
結節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狀,用玻片壓診可呈蘋果醬色。
結節分批出現,孤立散在,有的集簇發生,數目不定,可達數十個之多。
有的兩、叁個互相融合,無任何自覺癥狀。
少數結節可以破潰而覆以痂皮。
病程慢性,結節經數月或數年才漸漸消失,留有萎縮性凹陷性瘢痕。
發生于頸部的結節,可發展到黃豆大或櫻桃大,表面正常皮色或淡黃色,很像多發性皮脂腺囊腫。
疾病病因過去認為本病系一種經血行播散的皮膚結核,是尋常狼瘡的一種變型或結核疹,但無確切的結核證據,組織學雖有結核樣改變,但結核菌素試驗經常陰性。
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愈的傾向。
常不并發有其它結核。
病損中亦找不到結核桿菌,抗結核治療無效,故近來認為本病與結核無關,真正病因尚未確定,某些細胞免疫檢查顯示異常。
病理生理真皮中、下層常見結核性浸潤,有明顯的干酪樣壞死。
浸潤內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變性或消失,血管內可有血栓形成和阻塞現象。
表皮改變為繼發性的,可有棘細胞空泡變性,基底細胞內色素增加。
診斷檢查根據在成年人顏面發生對稱性的紅色結節,無自覺癥狀,結合病理檢查,診斷不難。
但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一)尋常痤瘡有多種形態的皮疹,以黑頭粉刺為痤瘡的特點,可與本病相鑒別。
病理改變為毛囊口角質栓塞。
毛囊上皮增生,無結核樣浸潤。
(二)酒渣鼻鼻尖及頰部潮紅,充血明顯,有毛細血管擴張,毛囊口擴大,晚期有鼻贅。
病理改變為皮脂腺常肥大,無干酪樣壞死。
(叁)汗腺囊瘤為鼻及眼瞼部正常顏色的多數小圓形丘疹,夏季較突起,涼爽時部分或完全消失,刺破時有少量汗液排出。
病理改變為真皮內有不規則的卵圓形汗腺管囊腫,無結核樣浸潤。
(四)皮脂腺瘤損害為多發性的五疹或結節,柔軟而孤立,發生于面中央部位,無自覺癥狀,患者多伴有智力不足及癲癇。
病理改變為皮脂腺增生肥大,血管擴張,結締組織增生,無結核樣浸潤。
治療方案抗結核藥常無效,皮質類固醇制劑可使癥狀暫時減輕。
亦可選用氯喹、氨苯砜及維A酸類藥物治療。
本病能自然痊愈。
特別提示皮損好發于眼瞼、頰部及鼻附近。
用醫光抑菌液每日外用3-6次,白天沒有時間晚間可連續用藥。
用藥后出現灼熱、皮膚發緊、反復結痂、脫皮。
內服可采用清熱宣肺、脾胃積熱、軟堅散結的中藥,一般在1-4個月徹底治愈。
引用:http://big5.wiki8.com/yanmiansulixinglangchuang_38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