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角化棘皮瘤】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11:0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角化棘皮瘤

 

拼音

 

jiǎohuàjípíliú

 

英文參考

 

keratoacanthoma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角化棘皮瘤是一種可以自愈的皮膚腫瘤,臨床及病理上均十分類似鱗癌。

 

目前可分三型,即單發型、多發型及發疹型。

 

該病可能與某些皮膚病如著色性干皮病、銀屑病、藥疹等并發。

 

對于本病的組織學發生,一般認為損害起源于毛囊,它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的表現。

 

疾病描述本病又稱自愈性原發性鱗狀細胞癌、皮脂性軟疣、鱗狀細胞假上皮瘤等,是一種可以自愈的皮膚假性腫瘤,臨床及病理上均十分類似鱗癌。

 

目前可分三型,即單發型、多發型及發疹型。

 

單發型最早是由Hutchinson描述的,稱之為火山口型潰瘍,1934年Smith報告了多發型。

 

1950年Grzybowski又發表了“發疹型”的病例。

 

Freudenthal建議采用角化棘皮瘤這個名稱。

 

癥狀體征臨床上可分為三型:(一)單發型最常見,多見于老年人,以60~70歲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發生于暴露部位,特別是面部中央、鼻、頰和眼周,其次為手腕背側與前臂伸側,口唇也常見,其它毛發部位也可發生。

 

常常無自覺癥狀,偶有瘙癢和壓痛。

 

開始為膚色或紅色小丘疹,漸增生為堅實圓頂形結節,邊緣傾斜,表面光滑,膚色或淡紅色,觸之呈分葉狀,中央充滿角質,除去角栓后則成火山口狀,其下呈乳頭瘤狀,類似傳染性軟疣。

 

基底無浸潤,與下面組織無粘連。

 

通常在數星期內增到1~2cm或更大,一般在半年內自行消退,留有輕度凹陷的萎縮性瘢痕。

 

有時病變可不典型而呈多種類型的疣狀皮損。

 

并可見三個罕見的臨床類型:①巨大角化棘皮瘤,皮損生長迅速,直徑可達5cm或更大,并可引起其下方組織的破壞,好發于鼻部和眼瞼,數月后可自行消退,常伴有大片角化性斑塊的剝離。

 

②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皮損更大,直徑可達20cm,邊緣高起且卷曲,中央萎縮,最常見于手背或小腿,無自行消退傾向。

 

③甲下角化棘皮瘤,位于甲遠端的下面,呈火山口樣角化性贅生物,可有壓痛,具破壞性,X線片示末端指骨可有損傷。

 

(二)多發型此型不常見,發病年齡較早,通常在20~30歲,偶在兒童至嬰兒期發病。

 

男性較多見,有時有家族史,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可發生于全身各處,不一定都好發于暴露部位,甚至粘膜、粘膜皮膚移行部位及掌、跖也能發生。

 

損害與單發型者相似,惟數目較多,一般為3~10個,很少超過12個。

 

但角栓不如單發者明顯,經數月后留下凹陷性瘢痕,病期長者則很少有自然消退的傾向。

 

(三)發疹型此型罕見,皮損數目可成千上萬,分布廣泛。

 

臨床表現十分典型,開始為紅色而硬固的小丘疹,頂端有細小鱗屑。

 

一般在2~8周內丘疹迅速增大,為圓或卵圓形硬固隆起的半球狀或圓頂狀結節,中央有一角栓,有時稍有癢感。

 

皮損發育成熟者直徑約1~2cm,邊緣光滑發亮呈斜坡狀,與周圍正常皮膚逐漸移行,基底周圍有時有紅暈,邊緣可見毛細血管擴張。

 

腫瘤基底不硬,與下方組織無浸潤粘連。

 

這種損害很少超過2cm,因此如腫瘤過大則診斷時要小心,偶有達6cm×7cm者,雖然通常為半球狀,中央有明顯角栓,但也有類似脂溢性角化病者,中央僅有小小的角栓,甚至并無角栓。

 

當損害達到最大限度時,一般維持2~8周,以后則慢慢消退,此為本病特征之一。

 

然而也有長達3年或3年以上者。

 

延期消退者,多見于多發型患者。

 

故整個病程可分為生長期、靜止期及自然消退期三個階段。

 

消退時腫瘤逐漸吸收,角栓排出,留下略有凹陷而往往有色素減退的瘢痕。

 

此外,本病以往有報告發生癌變或合并結腸癌及其他癌癥者,因此應予重視。

 

疾病病因本病病因有多種學說,但以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在本病病損內可見到病毒樣核內包涵體。

 

其它有關病因包括日光曝曬、外傷、職業性接觸焦油與石油產品、暴露于致癌物質等等。

 

本病可能與某些皮膚病如著色性干皮病、銀屑病、藥疹等并發。

 

多發型者則與素質及遺傳因素有關。

 

有人報告用腫瘤的提取物皮內注射于本病患者時,結果呈陽性反應。

 

而注射于鱗癌病人及正常人均為陰性。

 

在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時,發現在人體腫瘤的上皮部分有IgG、IgM及補體,而在真皮內有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這提示腫瘤發病及自然消退與免疫有關。

 

同時在應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中,皮膚癌及角化棘皮瘤的發病率均增加,也證明本病的發生與免疫有關。

 

至于本病的組織學發生,一般認為損害起源于毛囊,它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的表現。

 

病理生理由于本病的診斷不僅需要觀察其細胞特點,而且更要注意其結構,因此,如果不能完全切除時,活檢取材必須包括皮損的中央及邊緣,切取一菱形標本方能觀察其結構。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組織象基本相同,只是多發型和發疹型的病變不如單發型明顯。

 

在低倍鏡下,可見腫瘤位于真皮,對稱分布,多少有些分葉。

 

在早期,可見損害局部的表皮向真皮內凹陷如火山口樣,中央充滿角質,在凹陷表皮的下方并有表皮束條或團塊自凹陷表皮分出。

 

有些表皮束與其周圍間質分界不清楚,并含有非典型細胞和許多有絲分裂象及角珠,有的部位也可見到個別細胞角化不良。

 

真皮內可見顯著的炎性浸潤。

 

而在發育成熟的損害中,中心可見大而不規則表皮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則像口唇狀或拱壁狀伸展于凹陷兩側。

 

其基底部有不規則增生的表皮向上與向下增生,也可見一定程度的非典型,但較早期者為輕,角珠則增多。

 

如損害相當成熟時,角化非常廣泛,基底部或邊緣部表皮多已角化,僅留1~2層嗜堿性未角化的表皮細胞組成的薄殼,而在此表皮殼內細胞全已角化,呈嗜酸性和毛玻璃樣。

 

瘤的底部界限清楚,常不擴展至汗腺水平以下,損害下方間質內有致密的炎性浸潤。

 

在消退期損害中,表皮增生已停止,火山口樣改變逐漸變平,角質物消失,底部大多數細胞已經角化。

 

最后角栓脫落而表皮凹陷亦消失。

 

診斷檢查要臨床與病理緊密聯系,方能作出可靠的診斷。

 

本病早期迅速生長,邊緣傾斜,中央有角栓,當長到最大限度時,角栓脫落,邊緣漸平,留下凹陷性瘢痕,這是臨床診斷的要點。

 

最后確診需要作病理檢查。

 

通常要與鱗癌鑒別,早期鑒別困難,但本病發展較鱗癌為快,一般不發生破潰,可以自愈,是臨床鑒別要點。

 

病理方面特別注意其結構,細胞高度角化及嗜酸性毛玻璃樣的表現,然而有時仍發生困難,在鱗癌分化好者也可見到含有角質的表皮凹陷,同時早期角化棘皮瘤也能見異形細胞。

 

因此對于可疑病例,為了安全起見,仍應多考慮鱗癌的可能。

 

治療方案雖然本病屬良性,可以自然消退,但因臨床與病理上與鱗癌鑒別無絕對可靠的指征,少數病例還有復發和惡化的危險,如診斷可疑不能排除鱗癌時,仍應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定,單發型可采用外科切除,局部化療及放射治療也可選用。

 

在多發型者,因所造成破壞程度不同,每個腫瘤均需個別考慮其處理方法。

 

腫物較大而多,全身情況允許,可以考慮系統化療,如甲氨蝶呤,有時有效。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aohuajipiliu_3838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20:43 , Processed in 0.2031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