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猛性齲齒】
拼音
měngxìngqǔchǐ
疾病別名放射性齲齒
疾病分類口腔科
疾病概述齲病(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指牙齒組織逐漸毀壞崩解形成缺損的一種疾病。
它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兒童發病率更高,成為全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繼冠心病、癌癥之后的第叁大重點防治的疾病。
齲病不僅使牙齒崩潰缺損,還能繼發牙髓組織和根尖周圍組織的疾病,甚至使贛骨受感染引起骨髓炎等并發癥,以至影響全身健康。
臨床表現齲病最好發于磨牙,臨床上根據齲病所在牙部位的深淺,分為淺齲(釉質齲)、中齲(牙本質淺齲)、深齲(牙本質深齲)。
淺齲的齲壞部位只顧于牙齒的表層,病入無主訴癥狀。
牙齒表面有白色斑點或呈棕色、灰黑色斑點。
用探針可探及粗糙面。
中齲:臨床上可見牙齒已形成較深的齲洞,病人有時對冷、熱、甜、酸等刺激較為敏感。
深齲:當牙齒破壞,齲洞較大。
病人對冷、焦、甜、酸等刺激感到明顯的疼痛。
此外,臨床上又根據齲病的發展速度,又有將齲病分為叁種類型即慢性齲、急性齲(猛性齲)和靜止性齲。
疾病描述常見于頜面及頸部接受放射治治療的患者。
癥狀體征齲齒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3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這是齲齒病病因的叁聯因素理論。
后因時間因素的補充,叁聯因素理論發展成為四聯因素理論。
即齲病發生于敏感的牙、致齲菌群及牙菌斑、蔗糖等細菌底物以及一定的時間等4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礎上。
1、口腔中的主要致齲菌是變形鏈球菌,其次是某些乳桿菌和放線菌屬。
這些細菌具有利用蔗糖的產酸能力、對牙體表面的附著能力以及耐酸能力等致齲特性。
在牙菌斑存在的條件下,細菌作用于牙,致使齲病發生。
2、食物蔗糖等糖類食物在口腔中可作為細菌分解產酸的底物。
疾病病因猛性齲齒又稱放射性齲齒,常見于頜面及頸部接受放射治治療的患者,多數牙在短期內同時患齲,病程發展很快。
Sjogren綜合征患者及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減少或未注意口腔衛生,亦可能發生猛性齲齒。
病理生理齲齒病是牙體硬組織即牙釉質、牙本質和牙骨質在顏色、形態和質地等方面均發生變化。
齲病初期牙體硬組織發生脫礦,牙釉質呈白堊色。
繼之病變部位有色素沉著,局部呈黃褐色或棕褐色。
隨著無機成分脫礦、有機成分破壞分解的不斷進行,牙體組織疏松軟化,發生缺損,形成齲洞。
牙因缺乏自身修復能力,一旦形成齲洞,則不可能自行恢復。
診斷檢查X線片檢查有利于發現隱蔽部位的齲損,還可采用熒光顯示法、顯微放射攝影方法或氬離子激光照射法幫助診斷。
治療方案(一)化學療法化學療法是用化學藥物處理齲損,使病變終止或消除的方法。
75%氟化鈉甘油糊劑、8%氟化亞錫溶液、酸性磷酸氯化鈉(APF)溶液、含氟凝膠(如1.5%APF凝膠)及含氟涂料等,10%硝酸銀和氨硝酸銀。
(二)再礦化療法是使早期釉質齲終止或消除的方法。
再礦化液含有不同比例的鈣、磷和氟。
將浸有藥液的棉球置于患處,每次放置數分鐘,反復3-5次。
亦可配制成漱口液,每天含漱。
(叁)窩溝封閉(四)修復性治療
預后及預防無特殊
特別提示注意口腔衛生。
常見于頜面及頸部接受放射治治療的患者。
引用:http://big5.wiki8.com/mengxingquchi_40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