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中性粒細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9:16: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中性粒細胞

 

拼音

 

zhōngxìnglìxìbāo

 

英文參考

 

neutrophilicgranulocyte

 

概述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

 

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堿性磷酸酶等。

 

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形成特征是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堿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

 

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堿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占白細胞總數的60%~70%,而在骨髓儲庫中約100倍于血液中的數量;

 

中性粒細胞是短壽的終末細胞,釋放骨髓后在血流中僅數小時便移血管外,并在1~2天內凋亡;

 

因此骨髓造血能力的60%左右用來維持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平衡。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

 

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個中性粒細胞。

 

由于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特殊,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來。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通常作白細胞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

 

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

 

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

 

中性粒細胞表面表達IgGFc受體,多是中親和力的FcγRⅡ和低親和力的FcγRⅢ,有時受細胞因子的誘導也可表達高親和力的FcRⅠ;

 

還表達補體片段C3b和C4b以及某些特殊因子的受體。

 

表面受體與相應配體作用后,可以活化中性粒細胞某方面的特殊功能。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御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癥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癥部位。

 

由于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并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

 

由于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并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

 

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癥反應和疼痛,并影響血液凝固。

 

趨化運動活性中性粒細胞受到某些化學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動,這種現象稱為趨化作用(chemotaxis),該化學物質稱為趨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

 

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有兩類:一是自身組織損傷釋放的因子,例如膠原和纖維蛋白片段、補體活化產物及免疫細胞因子等;

 

另一是微生物來源的含有N-早酰蛋氨酸殘基的多肽。

 

受趨化因子作用后,中性粒細胞表面的L-選擇素(selectin)數量增加,血管內皮細胞開始表達P-或E-選擇素;

 

這兩類選擇素結合可使細胞貼向血管壁,稱為著邊作用(margination);

 

這時中性粒細胞迅速表達整合素(intergrin),例如MAC-1和LFA-1等,與內皮細胞的配體結合可使中性粒細胞變扁,緊密粘貼內皮細胞;

 

繼而中性粒細胞變形移出血管外,以阿米巴運動的方式向趨化源移動。

 

這種過程多發生在毛細血管微靜脈血流緩慢處。

 

吞噬殺傷效應到達損傷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細胞可對細菌、細胞碎片或其他顆粒表現活躍的吞噬作用;

 

但如合識別這些目標尚不明了,可能與被吞噬物表面的親水性有關。

 

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這是捕獲大型顆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對同種細胞、細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漿內形成吞噬體;

 

②胞飲作用(pinocytosis),與吞噬作用相似,只是針對微小顆粒;

 

胞飲后在胞漿內形成吞飲小泡;

 

③受體介導的內攝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可借助細胞表面的某些受體連接被吞噬物;

 

例如對那些結合有IgG或補體片段的抗原顆粒,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其表面受體增強吞噬活性,這種現象稱為吞噬調理作用(opsnization)。

 

顆粒被吞入后,由細胞膜將其包繞形成一個吞噬體,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phagolysosome),這時溶酶體酶就會活化,通過一系列的代謝機制將吞入的微生物殺死并進行降解。

 

完成這一過程后細胞本身也衰老死亡。

 

抗感染和應用激作用當機體遭受急性損傷或休膿性細菌感染時,會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向受體部位集中;

 

同時骨髓的儲備庫釋放和造血功能增強;

 

機體表現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

 

局部死亡的白細胞和受累細胞液化形成膿汁。

 

中性粒細胞以其龐大的數量和迅速的行動發揮抗感染和創傷修復的作用,當中性粒細胞缺陷時,機體容易發生化膿菌感染和創傷修復緩慢。

 

圖8-1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和吞噬作用示意圖上圖:趨化著邊作用;

 

下圖:吞噬消化作用

 

中性粒細胞醫學檢查正常值桿狀核1%-5%分葉核50%-70%。

 

化驗結果意義增多: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癥、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

 

某結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化驗取材血液化驗方法血常規檢查化驗類別血液檢查>血常規檢查參考資料《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闌尾炎丹毒內臟穿孔猩紅熱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

 

引用:http://big5.wiki8.com/zhongxinglixibao_4142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22:56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