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世界鎮痛日】
拼音
shìjièzhèntòngrì
每年的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Globaldayagainstpain)
世界鎮痛日的由來2003年,歐洲各國疼痛學會聯盟發起“歐洲鎮痛周”,旨在提高人民對及時防治疼痛之必要性的科學意識。
這一活動受到國際疼痛學會(IASP)的高度評價,決定在全球推廣,從2004年起,國際疼痛研究學會將10月11日確定為“世界鎮痛日”(也有人誤稱為“世界疼痛日”),并建議根據各國情況,可以把10月中旬的一周定為“鎮痛周”。
中華疼痛學會積極響應,將2004年10月11日至17日(10月的第3周)定為第一個“中國鎮痛周”,并在“世界鎮痛日”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的宣傳主題,以喚起人們對疼痛的關注。
關于疼痛有關疼痛的調查某權威調查公司對6000名市民進行了關于疼痛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5%的市民有疼痛經歷;
42%的人患有頸、肩、腰、腿痛;
78%以上的人認為疼痛影響生活質量;
90%的市民不知道吸煙會加重肌肉和關節疼痛;
85%受訪者沒聽說過醫院有鎮痛科;
60%的人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疼痛的基本概念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1979年對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存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
疼痛經常是主觀的,每個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過損傷的經歷學會了表達疼痛的詞匯。
疼痛的分類按刺激性質分為機械性、溫度性、化學性痛按炎癥病因分為炎癥性和非炎癥性。
按發病機理分為病理生理性和精神心理性疼痛。
按病程分為急性、慢性痛。
按疼痛感覺分為快痛(刺痛、銳痛)、慢痛(延緩痛、鈍痛)、頑固性痛等。
按情緒反應分為痛快的痛,不愉快的痛和痛苦的痛,悲痛。
按疼痛強度分為輕度痛(微痛、隱痛、觸痛)、中痛(刺痛、燒灼痛、脹痛)、重痛(疝痛、絞痛)、極度痛(劇痛)等。
按時間模式非為一過性、間斷性、周期性、持續性痛。
按機體部位分為軀體性痛(表面痛)、內臟性痛(深部痛)。
按神經部位氛圍中樞神經、周圍神經、植物神經。
按疼痛的表現形式分為原位痛、牽涉痛、反射痛疼痛的特點疼痛是由于機體內外較強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臨床癥狀。
疼痛是機體的主觀感覺,包括有精神心理、情緒和經驗、生理病理的各種因素。
疼痛的生理反應包括疼痛感覺和疼痛反應。
疼痛反應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性反應。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機體狀態、心理活動狀態下而表現不同。
疼痛的生物學意義在于通過痛覺和痛反應,使機體迅速作出適應性防御反應。
具有保護作用。
由于機體對疼痛的感受和反應個體差異較大,增加治療上的復雜性。
疼痛的感受皮膚的感受器:包括觸覺、壓覺、冷覺、溫覺小體和痛覺的游離神經末梢。
痛覺感受器根據其性質分為:溫度覺感受器、機械覺感受器、化學感受器。
任何形式的刺激達到一定強度即可引起痛覺,近年來認為痛覺的特殊感受器基本是化學感受器,各種傷害性刺激產生了化學物質才引起疼痛。
這些致痛物質有K 、H 、組織胺、5—羥色胺、緩激汰、乙酰膽堿、前列腺素等。
傷害刺激引起組織細胞釋放某些致痛物質、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產生痛覺傳入沖動,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疼痛。
世界鎮痛日歷屆主題2004年世界鎮痛日主題: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2005年世界鎮痛日主題:免除疼痛——患者的基本權利,醫生的神圣職責2006年世界鎮痛日主題:關注老年疼痛2007年世界鎮痛日主題:關注女性疼痛2008年世界鎮痛日主題:抗擊癌癥痛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ijiezhentongri_47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