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辣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9:3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辣椒

 

拼音

 

làjiāo

 

英文參考

 

pepper辣椒是茄科(Solanaceae)辣椒屬能結辣味漿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學名CapsicumfrutescensL.(syn.C.annuumL.),別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

 

染色體數2n=2x=24。

 

以嫩果或成熟果供食,可生食、炒食或干制、腌制和醬漬等。

 

每100g鮮果含水分70-93g、淀粉4.2g、蛋白質1.2-2.0g、維生素C73-342mg;

 

干辣椒則富含維生素A。

 

辛辣氣味是因含有辣椒素(C16H27NO3),辣椒素主要存在于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細胞中。

 

辣椒的起源與傳播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83-1598年傳入日本。

 

傳入中國的途徑:一經絲綢之路,在甘肅、陜西等地栽培;

 

一經海路,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栽培。

 

中國關于辣椒的記載始于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

 

中國于20世紀70年代在云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里發現有野生型的“小米辣”。

 

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自北非經阿拉伯、中亞至東南亞各國及中國西北、西南、中南、華南各省均普遍栽培辣椒,形成世界有名的“辣帶。

 

辣椒的植物學性狀辣椒主根不發達,根群多分布在30cm的耕層內,根系再生能力比番茄、茄子弱。

 

莖直立,黃綠色,具深綠色縱紋,也有的紫色,基部木質化,較堅韌。

 

一般為雙叉狀分枝,也有三叉分枝。

 

小果型品種分枝較多,植株高大。

 

有較明顯的節間,一般當主莖長到5-15片葉時,頂芽分化為花芽,形成第一朵花。

 

其下的側芽抽出分枝,側枝頂芽又分化為花芽,形成第二朵花。

 

以后每一分叉處著生一朵花。

 

叢生花則在分叉處著生一朵或更多。

 

單吉互生,卵圓形、披針形或橢圓形全緣,先端尖,葉面光滑,微具光澤。

 

完全花,較小,單生或叢刊生1-3朵,花冠白或綠白色。

 

花萼基部連成萼筒呈鐘形,先端5齒,宿存。

 

花冠基部合生,先端5裂,基部有蜜腺。

 

雄蕊5-6枚,基部聯合花藥長圓形,縱裂。

 

雌蕊1,子房2室,少數3或4室。

 

屬常異交作物,蟲媒花。

 

漿果,果皮肉質;

 

于心皮的縫線處產生隔膜。

 

果身直|彎曲或螺旋狀,表面光滑,通常具腹溝、凹陷或橫向皺褶。

 

果形取決于心皮數,一般為兩心皮,有錐形、短錐形、牛角形、長形、圓柱形、棱柱形等。

 

果頂有尖,鈍尖、鈍等形狀。

 

果實下垂,或向上,或介于兩者之間。

 

種子腎形、淡黃色,胚珠彎曲。

 

千粒重4.5-7.5g。

 

種子壽命3-7年。

 

辣椒的分類和品種貝利(L.H.Bailey,1923)認為:林奈(Linnaeus,1773)所記載的兩個種,即一年生椒(Cannuum)及木本辣椒(C.frutescens)為種名,下分為5個變種。

 

①櫻桃椒類(var.cerasiformeBailey):葉中等大小圓形、卵圓或橢圓形,果小如櫻桃,圓形或扁圓形。

 

呈紅、黃或微紫色,辣葉甚強。

 

制干辣椒或供觀賞。

 

如四川成都扣子椒、五色椒等。

 

②圓錐椒類(var.conoidesBailey):與櫻桃椒類似,植株矮;

 

但果實為圓錐形或圓筒形,多向上生長,味辣。

 

如廣東倉平的雞心椒。

 

③簇生椒類(var.fasciculatumBailey):葉狹長,果實簇生、向上生長。

 

果色深紅,果肉薄,辣味甚強,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

 

晚熟,耐熱,抗病毒力強,如四川七星椒等。

 

④長椒類(var.longumBailey):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強,葉片較小或中等,果實一般下垂,為長角形,先端尖,微彎曲,似牛角、羊角、線形。

 

果肉薄或厚。

 

肉薄、辛辣味濃供干制、腌漬或制辣椒醬,如陜西的大角椒;

 

肉厚,辛辣味適中的供鮮食,如長沙牛角等。

 

⑤甜柿椒類(var.grossumBailey):分枝性較弱,葉片和果實均較大。

 

根據辣椒的生長分枝和結果習性,也可分為無限生長類型、有限生長類型和部分有限生長類型。

 

辣椒的生長發育與產品形成辣椒的生育周期包括發芽期、幼苗期、開花結果期。

 

①發芽期:從種子萌動到子葉展開,真葉顯露。

 

發芽適溫為25-30℃,低于15℃不易發芽。

 

②幼苗期:從真葉顯露到第一花現蕾。

 

幼苗期生長適宜晝溫為25-30℃,夜溫為20-25℃,土壤溫度為17-22℃。

 

當植株2片真葉展開、苗端分化有8-11片葉時,生長點突起呈圓錐體,開始花芽分化。

 

早熟品種花芽分化較早,晚熟品種花芽分化較晚。

 

較短的日照和較低的夜溫能促進辣椒花芽分化。

 

③開花結果期:從第一花現雷到第一果座果為始花期,晝溫20-25℃、夜溫16-20℃有利于正常開花座果,低于15℃易落花;

 

第一花開花時,應適當控制澆水,防落花。

 

以后為結果期,從第一果座果到采收完畢。

 

此期應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保護好葉片,維持植株的生長,協調生長與結果的矛盾。

 

開花受精至果實膨大達青熟需25-30天,為鮮食采收適期。

 

繼而轉色成熟又需20天以上。

 

果皮由子房壁發育而成,往往與胎座組織分離,胎座和種子發育較緩慢。

 

果實成熟過程中,葉綠素含量逐漸減少。

 

茄紅素增加,果皮由綠變紅;

 

如果胡蘿卜素增加,則果實漸變為桔黃色。

 

結果期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35℃以上高溫或15℃以下低溫都不利于結果。

 

光照不充足會延遲結果期關降低座果率。

 

高溫、士旱、強光直射易發生果實日灼或落果。

 

栽培技術中國各地多冬春播種,終霜后定植,夏末或初冬收獲完畢。

 

在塑料薄膜覆蓋下播種育苗者,2月至3月間定植。

 

長江中下游于12月至翌年1月冷床育苗,3月至4月定植。

 

北方地區多于1月至2月溫床育苗,4月至5月定植。

 

華南地區多于秋冬播種育苗。

 

進行春季早熟栽培時,采用溫床或冷床育苗,播期適當提前,定植期比露地栽培提早30-40天,定植后用薄膜覆蓋,夜間加蓋草苫保護。

 

辣椒以育苗移栽為主,須培育壯苗。

 

陜西省關中平原干椒產區也采用直播栽培。

 

辣椒幼苗生長要求較高溫度,且生長緩慢。

 

苗床前期一般不通風。

 

寒冷地區和季節,最好采用溫床育苗。

 

2-3葉期雙株分苗。

 

辣椒根系再生能力較弱,宜采用營養buo或營養土塊分苗。

 

苗長到所需要的大小后,可適當通風。

 

定植前7-10天,進行幼苗低溫鍛煉。

 

選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排水良好,2-3年未種茄科作物的地塊種植。

 

定植前籬有機肥作基肥,并配合施用磷、鉀肥,深翻整平。

 

平畦或高畦栽培,也可選開溝定植后培土成壟。

 

栽植密度宜稍密,每畝5000-10000株不等,一般是雙株穴栽。

 

南方地區種植較稀,定植緩苗后應及時追施提苗肥,促進發棵。

 

第一花開花期間適當控制澆水,防止莖葉生長偏旺引起落花。

 

采收嫩椒應及時,在高溫干旱季節和結果盛期要及時灌溉并進行追肥;

 

雨后要注意排水,以免根系生長受陰引起植株早衰。

 

落蕾、落花、落果,直接影響辣椒的產量。

 

在氣候條件正常的情況下,落蕾、落花主要是由營養不良造成的,尤其是氮素不足或過多,或磷肥不足。

 

春季辣椒早期落蕾、落花的主要原因多為低溫春雨,陰天過多,光照不足,盛果期落花落果,除營養不良外,主要是由高溫干旱或暴雨澇漬,以及受病毒病或煙青蟲危害引起。

 

春季低溫季節,開花時也可以使用PCPA(對氯苯氧乙酸)30-35oom噴花保果。

 

鮮食辣椒多采收青果,有時也采收紅果;

 

干制或腌制的辣椒須采收成熟的紅果。

 

以干制辣椒為栽培目的的生長期較長,需施足基肥和適當密植。

 

采種:辣椒屬于常異交作物,采種田要與其他辣椒、甜椒品種的生產田至少隔離500米。

 

開花結果初期拔除雜株,選留具本品種特征的植株作種株,待果實充分老熟后采收,后熟5-7天。

 

然后剖果取種、晾曬、保存。

 

種子不宜在水泥曬場或金屬容器里曝曬,以免損傷發芽力。

 

辣椒的貯藏加工辣椒多以嫩綠果供食。

 

供貯的青果應色深肉厚,皮堅光亮,無病無傷。

 

貯藏適溫7-9℃,空氣相對濕度約為85-90%,要求通風良好。

 

一般于10月中|下旬入貯。

 

貯藏方法有簡易的溝貯、窖貯、缸藏,或進行氣調貯藏。

 

干辣椒的貯藏可將辣椒曬干后放在密封包內置于干燥陰涼處,切忌受潮。

 

辣椒加工方法主要有腌制和干制。

 

腌制品有腌辣椒、辣椒醬;

 

干制呂主要是干辣椒、辣椒粉。

 

干制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人工烘烤干制法。

 

辣椒的病蟲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白絹病、瘡痂病等。

 

蟲害主要有蚜蟲、煙青蟲、紅蜘蛛、茶黃螨、白粉虱等。

 

辣椒病毒病:主要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CMV)、煙草花葉病毒(TMV)。

 

此外不家少量馬鈴薯X病毒(PotatovirusX,簡稱PVX)。

 

及煙草蝕紋病毒(Tobaccoetchvirus,簡稱TEV)等。

 

除TEV引起蝕紋斑,TMV引起落葉,CMV引起環斑外,一般均能引起花葉。

 

宜用無病株采種;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

 

增加覆蓋,提早定植;

 

適當密植;

 

防治蚜蟲等措施防治。

 

炭疽病(Colletotrichumcoccodes和C。

 

capsici)為真菌病。

 

為害果實和葉片。

 

果實上病斑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斑面有隆起的圓心輪紋,輪紋常由許多黑色小粒點(為分生孢子盤)集結而成。

 

潮濕時斑面能溢出粉紅色粘液。

 

有時斑面小粒點排列不規則,散生,橙紅色。

 

葉片上病斑褐色中央稍淡,近圓形,其上輪生小黑粒點。

 

病菌在種子內外潛伏越冬,生長期間隨風雨傳播,多從傷口侵入。

 

高溫高濕易發病,而相對濕度54%以下,病害不易發生,宜選用無病種子播種;

 

加強田間管理;

 

發病期間噴灑百菌清、代森錳鋅等殺菌劑等方法防治。

 

白粉病(Leveillulataurica)為真菌病。

 

為害葉片,在葉背生出白色似霜狀霉層,擴大后覆美國全葉,葉面呈褪綠斑。

 

引起葉片脫落,嚴重進僅存頂葉。

 

靠分生孢子傳播,干燥條件易發病,病原菌發育適溫柔25℃左右。

 

采用加強管理;

 

通風透光;

 

發病初噴灑百菌清、代森鋅、粉銹寧等殺菌劑等措施進行防治。

 

瘡痂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vesicatorium)為細菌病。

 

為害葉片、果實及莖蔓。

 

發病初,葉上形成水浸斑,后病部不整齊隆起,呈瘡痂狀。

 

病斑多時,易引起落葉。

 

果實和莖發病較遲,引起瘡痂狀病斑。

 

病菌在病殘體及種子表面越冬,經種子、風雨、昆蟲等傳播。

 

病菌發育適溫27-30℃。

 

高溫多雨季節,尤其遇暴風雨后發病嚴重。

 

宜選用無病種子播種或進行種子處理;

 

行輪作;

 

雨季及時排水;

 

噴灑波爾多液、農用鏈霉素等進行防治。

 

白絹病(Pelliculariarolfsii)為真菌病。

 

主要為害莖基部,使之呈暗褐色,上有白色絹絲狀菌絲。

 

后期引起全株枯死。

 

多在中國南方土壤偏酸性的地區發生。

 

病菌發育適溫32-33℃,pH5.9最適。

 

菌核越冬,也可以菌絲在病殘株上越冬,抗逆性強,在田間可存活5-6年,但在水田中經三四個月即死亡。

 

目前主要采用輪作、深翻土地、早期消來病株和噴灑代森銨、粉銹寧、撒施五氯硝基苯等的方法防治。

 

蟲害有茶黃螨和煙青蟲。

 

辣椒的營養成分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在蔬菜中首屈一指。

 

以色澤鮮艷、風味芳香、辣度適中著名的寧都“牛角辣椒”,百克干椒含蛋白質10.54%,脂肪8.2%;

 

種子含蛋白質16.83%,脂肪21.15%,維生素C的含量高達172毫克,賴氨酸的含量也較為豐富。

 

因此人們稱它為營養辣袋。

 

辣椒的功效辣椒的辣味來自“辣椒堿”。

 

辣椒不僅是大眾喜愛的調味蔬菜,而且還有健胃、祛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之功。

 

適當食用辣椒,可以刺激味蕾,增進食欲,促進消化。

 

但是胃病、高血壓、眼疾患者應禁食辣椒;

 

肝炎、腎炎、肺炎、咽喉炎、癤腫患者以少吃為宜。

 

《全國中草藥匯編》:辣椒拼音名LàJiāo別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紅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來源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CapsicumfrutescensL.[C.annuumL.],以果實、根和莖枝入藥。

 

6~7月果紅時采收,曬干。

 

性味果:辛、熱。

 

功能主治果:溫中散寒,健胃消食。

 

用于胃寒疼痛,胃腸脹氣,消化不良;

 

外用治凍瘡,風濕痛,腰肌痛。

 

根:活血消腫。

 

外用治凍瘡。

 

用法用量果1~3錢;

 

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注意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肺結核以及痔瘡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備注(1)辣椒變種很多,同供藥用者尚有:指天椒(長柄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conoides(Mill.)Bailey;

 

簇生椒(朝天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fasciculatum(Sturt.)Bailey;

 

小指椒(象牙辣椒、細長辣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acuminatumFingh.;

 

長辣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longumBailey。

 

總之,凡果實尖長而辣者可用,形圓而不辣者如燈籠椒(柿子椒)則不入藥,青辣椒也不藥用。

 

(2)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瘡癤、牙痛、痔瘡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辣椒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1.《藥檢》:辣茄,種種不一,入藥惟取細長如象牙,又如人指者。

 

作食料皆可用。

 

2.《遵義府志》:番椒,其形狀有數種。

 

長細似角者,名牛角海椒,細小如筆頭,叢結尖仰者,名篡椒,二種尤辣。

 

一種扁圓形,色或紅或黃,味不甚辣,名柿椒。

 

拼音名LàJiāo英文名HotPepper,CaynnePepper,Chilli別名番椒、辣茄、辣虎、臘茄、海椒、辣角、雞嘴椒、紅海椒、辣子、牛角椒、大椒、七姐妹、班椒來源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sicumannuumL.采收和儲藏:青椒一般以果實充分肥大,皮色轉濃,果皮堅產而有光澤時采收;

 

干椒可待果實成熟一次采收。

 

可加工成腌辣椒、清醬辣椒、蝦油辣椒。

 

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

 

原形態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高40-80cm。

 

單葉互生,枝頂端節不伸長而成雙生或簇生狀;

 

葉片長圓狀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3cm,寬1.5-4cm,全緣,先端尖,基部漸狹。

 

花單生,俯垂;

 

花萼杯狀,不顯著5齒;

 

花冠白色,裂片卵形;

 

雄蕊5;

 

雌蕊1,子房上位,2室,少數3室,花柱線狀。

 

漿果長指狀,先端漸尖且常彎曲,未成熟時綠色,成熟后呈紅色,橙色或紫紅色,味辣。

 

種子多數,扁腎形,淡黃色。

 

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害怕寒冷,龍怕霜凍,又忌高溫和曝曬,喜潮濕又怕水澇,比較耐肥。

 

宜在土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透水性好的砂壤土和兩合土上種植。

 

不宜與茄科植物連作。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式。

 

直播法:冬季翻耕休親,驚蟄雪融后,每1hm2施土雜廄肥75000kg,并鋪撒翻耕均勻,按0.7-1.0m開溝作壟,灌水保墑。

 

清明前后,在壟上開淺溝,條行直播,稀撒種子(種子撒播并需用溫水浸種),蓋土1cm厚,以不見種子為度。

 

真葉在2-3片時,間苗一方。

 

7-8片葉時,按株距15-16cm定苗。

 

育苗移栽法:北方在3月中下旬,南方約在1月中上旬,把用溫水消毒的種子,按每10m2160-220g撒播于澆過底水的苗床上,當有1-2片真葉時分苗;

 

并把健壯的菌移入營養缽,分苗溫床溫度應在20℃以上,當有8-10片真葉展開,約60d左右可移栽。

 

田間管理定植緩苗后,要連鋤幾遍,以促根系生長。

 

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水;

 

熱雨后應進行“澇澆園”,在定植后10-15d,進行第1次追肥,促莖葉生長,每1hm2可施硫銨225-300kg。

 

開溝施入。

 

在開始座果后進行第2次追肥。

 

每1hm2可施硫銨150-225kg,草木灰1500-2250kg,施后立即澆水。

 

應注意及時防治棉鈴蟲,可在蟲蛀果前及時噴藥。

 

性狀性狀鑒別果產形狀、大小因品種耐異。

 

一般為長圓錐形而稍有彎曲,基部微圓,常有綠棕色,具5裂齒的宿萼及稍粗壯而或細直的果柄。

 

表面光滑或有溝紋,橙紅色、紅色或深紅色,具溝澤,果肉較厚。

 

質較脆,橫切面可見中軸胎座,有菲薄的隔膜將果實分實2-3室,內含多數黃白色,扁平圓形或倒卵形種子。

 

干品果皮皺縮,暗紅色,果肉干薄。

 

氣特異,催鄙性,味辛辣如灼。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暗橙色或紅橙色,味極辣。

 

①外果皮細胞方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壁頗厚,略具壁孔。

 

②中果皮薄壁細胞含眾多油滴(新鮮粉末)及紅色或黃色雜色體,也有含草酸鈣砂晶的。

 

③石細胞有2種;

 

內果皮石細胞壁較薄,波狀,半透明,有念珠狀壁孔;

 

種皮石細胞較大,壁厚,波狀,有較大的壁孔,其橫斷面呈“U”字形(外壁較薄)。

 

④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充滿糊粉粒。

 

化學成份辣椒果實含辣椒堿類成分,主要有辣椒堿(capsaicin),二氫辣椒堿(dihydrocapsaicin),去甲雙氫辣椒堿(nordihydrocapsaicin)[1],高辣椒堿(homocapsaicin),高二氫辣椒堿(homodihydrocapsaicin),壬酰香草胺(nonoylvanillylamide),辛酰香草酰胺(decoylvanillylamide)[2]。

 

還含多種低沸點和高沸點揮發性羧,如異丁酸(isobutyricacid),異戊酸(isovalericaicd),正-戊酸(n-valer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順式-2-甲基丁烯酸(tiglicacid),庚酸(enanthicacid),癸酸(capricacid),異癸酸(isodecanoicacid),丙酮酸(pyruvicacid),辛酸(caprylicacud)和月桂酸(lauricacid)等[3,4]。

 

此外還含β-胡蘿卜素(β-carotene),陷黃質(cryptoxanthin),玉米黃質(zeaxanthin),辣椒紅素(capsan-thin),辣椒玉紅素(capsorubin),堇黃質(violaxanthin)[4],茄堿(solanine),茄啶(solanidine)[5]及檸檬酸(citricacid),酒石酸(tau-taricacid),蘋果酸(malicacid)等[2]。

 

種子中含茄堿,茄啶[2],4α-甲基-5α-膽甾-8(14)-烯-3β-醇[4α-methyl-5α-cholest-8(14)-en-3β-ol][6],環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環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及羽扇豆醇(lupeol)等。

 

同屬植物米辣果實含辣椒堿[8]。

 

藥理作用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辣椒酊或辣椒堿,內服可作健胃劑,有促進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

 

動物試驗(巴索夫胃瘺狗)證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粘膜,反射性地加強胃的運動。

 

用各種辣椒制成的調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

 

大劑最口服可產生胃炎、腸炎、腹瀉、嘔吐等。

 

曾有報告辣椒對離體動物腸管有抑制及解痙作用。

 

2.抗菌及殺蟲作用:辣椒堿對蠟樣芽腦桿菌及枯草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無效。

 

其枝、葉并無抗菌作用,僅對結核桿菌有很輕微的抑制。

 

10-20%辣椒煎劑有殺滅臭蟲的功效。

 

3.發赤作用:外用作為涂擦劑對皮膚有發赤作用,使皮膚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旺盛。

 

酊劑可用于凍瘡;

 

但也有人認為,辣椒僅強烈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引起溫暖感,對血管則很少影響,高濃度也不發泡,故不能視為發赤劑。

 

4.對循環系統的作用:辛辣物質(生姜、胡椒,特別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覺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上升(特別是舒張壓),對脈搏無明顯影響。

 

辣椒堿或辣椒制劑對麻醉貓、犬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及呼吸困難,此乃刺激肺及冠脈區的化學感受器或伸張感受器所引起。

 

對離體豚鼠心房則有直接的興奮作用,對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縮作用。

 

5.其他作用:國外曾報道,食用紅辣椒作調味品(品種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漿中游離的氫化可的松顯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

 

還能降低纖維蛋白溶解活性。

 

地上部分的水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

 

性味味辛;

 

性熱歸經歸脾;

 

胃經功能主治溫中散寒;

 

下氣消食。

 

主胃寒氣滯;

 

脘腹脹痛;

 

嘔吐;

 

瀉痢;

 

風濕痛;

 

凍瘡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3g。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敷。

 

注意陰虛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藥性考》:多食眩旋,動火故也。

 

久食發痔,令人齒痛咽腫。

 

附方①治痢積水瀉:辣茄一個。

 

為丸,清晨熱豆腐皮裹,吞下。

 

(《醫宗匯編》)②治瘧疾:辣椒子,每歲一粒,二十粒為限,一日三次,開水送服,連服三至五天。

 

(吳縣《單方驗方選編》)③治凍瘡:剝辣茄皮,貼上。

 

(《綱目拾遺》)④治毒蛇傷: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腫定痛,傷處起小泡,出黃水而愈。

 

食此味反甘而不辣。

 

或嚼爛敷傷口,亦消腫定痛。

 

(《百草鏡》)各家論述1.《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濕。

 

有小童暑月食冷水,臥陰地,至秋瘧發,百藥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醬,頗適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幾,瘧自愈。

 

良由胸膈積水,變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湯沃雪耳。

 

2.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

 

3.《百草鏡》:洗凍瘡,浴冷疥,瀉大腸經寒癖。

 

4.《藥性考》: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濕。

 

5.《食物宜忌》:溫中下氣,散寒除濕,開郁去痰,消食,殺蟲解毒。

 

治嘔逆,療噎膈,止瀉痢,祛腳氣。

 

6.《藥檢》:能祛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止泄瀉,擦癬。

 

臨床應用1.治療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適量黃酒調成糊狀。

 

用時涂于油紙上貼于患部,外加膠布固定。

 

治療65例,有效者25例,明顯見效者23例,癥狀消失者1例,無效16例。

 

多數在用藥后15-30分鐘內局部發熱,1小時后局部有燒灼感;

 

部分病人有觸電感。

 

發熱燒灼感常持續2-24小時,最長可持續48小時,并有全身熱感和出汗。

 

普遍在敷藥后覺關節活動靈活柔軟,有輕快感。

 

檢查可見局部充血、發熱,少數病人發生皮疹和水泡。

 

2.治療一般外科炎癥:取老紅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處,每日1次;

 

或用油調成糊劑局部外敷,每日1-2次。

 

臨床治療腮腺炎、蜂窩織炎、多發性癤腫等共557例,用藥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3.治療凍瘡、凍傷:取辣椒1兩切碎,經凍麥苗2兩,加水2000-3000ml,煮沸3-5分鐘,去渣。

 

趁熱浸洗患處,每日1次。

 

已破潰者用數料包裹,保持溫暖。

 

治療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無效4例。

 

治愈者最少用藥1次,最多者11次,絕大多數在5次以內。

 

有潰瘍形成者療效較差,且洗時有痛感;

 

發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療效不及發生在手足者滿意。

 

有用辣椒30克連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g中,繼續熬至翻滾后10-15分鐘,濾去辣椒,再加入樟腦15g混勻。

 

于凍傷初起時涂擦患部(已被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

 

4.治療外傷瘀腫:用紅辣椒曬干研成極細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勻攪拌,待嗅到辣味時,冷卻凝固即成油膏。

 

適用于扭傷、擊傷、碰傷后引起的皮下瘀腫及關節腫痛等癥,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治療12例,7例痊愈,3例癥狀減輕,2例效果不顯。

 

有效病例一般敷藥4-9次。

 

摘錄《中華本草》

 

引用:http://big5.wiki8.com/lajiao_7635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3:50 , Processed in 0.3593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