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大足石刻】
【標題】:大足石刻
【內容】:大足素稱“石刻之鄉”,摩崖造像遍佈縣境。
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7j處造像分佈於縣屬32個鎮、鄉中的28個鎮、鄉境內。
其中,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各具特色和價值。
(1)北山摩匡造像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山巔(俗稱佛灣),開鑿於西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末紹興)。
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
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一l00號為南段,101一290號為北段)。
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
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
這些造像題材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西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西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塞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
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
人物造像539尊,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西元1O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
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
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就,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
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西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
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末代的審美情趣。
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西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
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畫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
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
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戲剔透,裝飾味濃;
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其他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州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
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
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
其中,刻於西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
刻於西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
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
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
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
(2)寶頂山摩崖造像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海拔527.83米。
寶頂山摩崖造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西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壯觀。
南宋趙智鳳創建,後遭元、明兵燹,明、清兩度重修。
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
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
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
依次刻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千手觀音、佛傳故事、釋迎涅磐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道場窟、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牧牛圖、圓覺洞、柳本尊正覺像等。
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龕重複。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
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台,高2.3l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
壇臺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主要有祖師技身經目塔、七佛塞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聖洞、灌頂井龕等。
寶頂山摩崖造像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①寶頂山摩崖造像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
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信眾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
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②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
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
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
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
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③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④寶頂山摩崖造像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
造像內容和表現手法都力求生活化。
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婚娶、送別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
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
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
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⑤寶頂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多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
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
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
如幹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
釋迎涅架像全長3l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
地獄變相塞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
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
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
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台座酷似木雕。
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7同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
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
架裟縐褶舒展,披肩掛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曆千年而不下墮。
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迎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此外,寶頂山摩崖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11576字;
題刻、遊記、詩詞44件,4020字;
培修、裝絢記49件,8031字。
其中,刻於西元1174—1252年間的《唐柳本尊傳》碑,以及西元1425年劉畋人撰的《重開寶頂石碑記》等對研究寶頂山石窟史乃至中國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3)南山摩匡造像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南2公里處,海拔514米。
造像開鑿於西元1131—1162年(南宋紹興年間),崖面長86米,高3.5—10.2米,通編為15號。
其中造像5龕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後土聖母龕、龍洞、真武大帝龕等道教題材。
在大足石刻中,西元11—13世紀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國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
保存完好者有5處,以南山為著。
如第5號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為主。
配刻以“四禦”及聖母、王母等群神,生動地反映了西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確的“三清”、“四禦”信仰的歷史事實。
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
就內容而言,是最完備而有系統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實物資料,有著極高的宗教、歷史、藝術價值。
南山有碑刻題記28件。
其中西元1250年的《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碑記載了西元13世紀中葉四川東部遭蒙古軍攻掠後的社會政治歷史的基本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證史”、“以碑補史”、“以碑斷代”的重要價值。
其餘碑刻題記,多屬上乘作品。
(4)石篆山摩匡造橡石篆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
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西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開鑿而成。
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
其中,第6號為孔子塞,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
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
第7號為三身佛龕。
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
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5)石門山摩崖造像石門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20公里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
造像開鑿於西元1094—1151年(北宋紹聖至南末紹興二十一年)。
刻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窟。
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賽忠進等工匠師鐫名。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如第2號玉皇大帝塞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
順風耳面貌醜怪,張耳作細聽狀;
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
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於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
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紋折疊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於“神味”。
第12號東嶽大帝寶仟變相龕刻像98尊,以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居中。
反映出西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嶽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7同、孔雀明王經變窟、河利帝母龕等。
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
【序號】:194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3%E7%9F%B3%E5%88%B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