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 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
仲景書中,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
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乾嘔而噎射肺,故咳而喘。
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
水漬腸間,故下利。
水蓄下焦,故利而少腹滿。
又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也,小青龍湯主之。
(喻嘉言曰: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則可知不逆,為寒去欲解之征也,乃用小青龍湯,大率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爾。)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水一者,去麻黃導水也。
加附子一茯苓四兩氣射肺,周禹載曰: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
停於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
喘藥遺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徐忠可注曰: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
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著濕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離。
猶之風寒兩傷,內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
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
倘咳多而寒伏,則必以小青龍為當。
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薑,而加五味乾薑半夏細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
觀仲景論太陽中、,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乃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湯主之。
然曰發其汗,則惡寒甚,而此獨主二湯,發表為急。
豈非以溢飲所犯,其源非中?,且腠理稍固,不若夏月之易汗乎。
彼在夏月,腠理本疏,又中、在先,故主吐。
然則夏月身不熱,非中、而得是證,其亦宜二湯可知也。
金匱云:先渴後嘔者,水停心下,小青龍湯主之。
不治渴而專治水,水去而渴自止矣。
金匱又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徐忠可注曰:此即支飲的證也,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必以其挾表也。
然此必病發於未然而不得臥,則勢亦孔亟,故暫以桂枝治表,薑半治飲爾。
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治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此條同石膏以青龍,——此處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