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婦人轉胞,無車前牛膝。)
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證。亦治消渴,飲一溲一。
(經曰: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則為、腫。腎消者,腎水龍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於肺,消渴引飲。飲入於胃,下無火化,直入膀胱,故飲也。用桂附辛熱,引真火歸元。地黃純陰,壯真水滋腎,為治下消之劑。)
熟地黃(四兩)、茯苓(三兩乳拌)、山藥(微炒)、丹皮(酒洗)、山萸肉(酒潤)、澤瀉(酒浸)
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
水為萬物之源,(天一生水。)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濫皮膚肢節之間。
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
經曰:毋盛盛,毋虛能生益肝六腑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於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
又曰:按此方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訂以茯苓為君。
然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
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
關開,即不用茯苓牛膝車前,而水亦下。
關閉,即車前茯苓用至無算,抑莫之如何矣。
用方者將君附子乎?
抑君茯苓乎?
張景岳曰:水腫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
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
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求古治法,惟金匱內加減腎氣湯,為對證之方。
予屢用之,無不見效。
此雖壯水之劑,而實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也。
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於下,則後天胃氣失其所本。
而由脾及肺。
治節所以不行,是以水積於下,則氣壅於上,而喘脹由生。
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必皆安矣。
今論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利陰中之滯。
熟地山藥山茱,以養陰中之水也。
茯苓澤瀉車前,以化陰中之陽也。
此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
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
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也。
補而不滯,利而不伐。
凡病水腫於中年之後,及氣體本弱者,但能隨證加減用之,其應如響,誠諸方之第一,更無出其右者。
又曰:腫脹之治,凡脾腎虛證,如前論加減腎氣湯者,誠然善矣。
然用之之法,猶當因此擴充,不宜執也。
余嘗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傷寒,為醫誤治,危在呼吸。
乃以大劑參附熟地之類,幸得挽回。
愈後喜飲,未及兩月,忽病足股盡腫,脹及於腹,按之如鼓,堅而且硬。
因其前次之病,中氣本傷。
近日之病,又因酒濕,度非加減腎氣湯不可。
遂連進數服,雖無所礙,然終不見效。
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計其前後病因,本屬脾腎大虛,而今兼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亦與實漏KT者何大劑與之,(——此處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