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康有為】 康有為(民國前五十四年~民國十六年,西元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原名祖詒,字廣廈,號更生,一號長素,謂長於素王也。
廣東南海人。
其先世為粵中名族,以理學傳家。
曾祖式鵬,講學於鄉,稱醇儒。
祖父贊修,為連州教諭,治程朱學,有為受教於祖父,過目成誦。
父達初,早逝,母勞民,生子二人,弟廣仁,死於戊戌政變,有為其長也。
幼年不苟言笑,年漸長,便有志於聖賢之學,十八歲,遊學於朱次琦(號九江,清嘉慶十二年~光緒七年,一八○七~一八八一)之門,朱氏講學於本鄉之禮山草堂,其學出於宋明理學,而以經世致用為主,研究中國史學、歷代政治沿革等,粵中學者多示之。
有為從學凡六年,奠定理學、政學之基礎。
九江卒後,乃屏居觸學於南海縣之西樵山,四年間博覽群籍,發明最多者為史學,專力於歷代掌故之研究,欲知其變遷之故,得失之理,並潛心於佛學經典之閱讀,深有所悟。
於是有出而用性,澄清天下之志。
其後邀遊京師,道經香港、上海等地,見殖民政治之完整,因思屬地如此,本土之進步,可想而知。
乃悉購江南製造局與西教會所譯各書讀之,類多屬於入門之學與工藝兵事之書,於政治哲學,一無所及。
而有為秉賦甚南,一反三,多有所悟,自是其學力乃別開一新境界。
旅行五、六年,浪跡燕、齊、吳、楚、荊、襄之間,察其風土人情,交其士大夫,至京上書翁同龢,陳述時局艱危,請變法以圖自強,乞伏奏,未果。
翁言:「無裨時局,徒長亂耳。」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設黌舍於長興里,名曰萬木草堂。
長興講學,仍循禮山之遺規,南海陳千秋、新會梁啟超,即於此時遊其門。
有為最初所著之書為新學偽經考,繼有孔子改制考。
二書之問世,頗受時人之批評。
所言改制,則寓有政治維新、社會改革之義。
故喜言「通三統」,三統者,謂夏商周三代不同,應隨時因革也;
又樂道「張三世」,三世者,謂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進也。
其後又有大同書之撰述,都數十萬言,於人生苦樂之根源,善惡之標準,言之頗詳,然其要旨,不外欲逐漸廢棄家族與改變國家形體也。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有為中進士,任工部主事。
是年二、三月間,尚未通籍,中日和議將定,時適逢會試之年,各省人集於京師者甚眾。
有為聯合人上書言戰守之方與變法自強之道。
繼組強學會,刊行雜誌。
康弟子梁啟超亦主編時務報於上海,從此風氣大開,各省紛紛成立學會,均以變法維新為職志。
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十月,德國強占膠州灣,有為復上書言變法之不可緩,翁同龢亦贊其說。
翌年,歲次戊戌,列強有瓜分中國之議,國事阽危。
德宗乃於四月二十三日,下詔變法。
此後百日間,在康氏策動下,改革諭旨,連續頒發,卒為慈禧太后與守舊諸人所不容。
八月初六日,慈禧幽帝於瀛臺,並下令逮捕其弟廣仁與譚嗣同等六人下獄處斬。
康氏事前得脫走,東去扶桑,流轉南洋,遇遊歐美各國,後又創保里會,以虛君共和制相號召,但終無所成。
民國十六年,病逝於青島。
康氏天資穎悟,堅於自信,古今學術,無所不窺,每有創論,常開風氣之先。
其著作除前述各書外,尚有自編年譜、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物質救國論、電通及康子內外篇、長興學舍、萬木草堂、天遊廬講學記、各國遊記暨詩文集等。
見附圖1。
(張效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