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倪瓚】 倪瓚(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初名珽,字之鎮,號雲林子,江蘇省無錫縣梅里祇陀村人,生於元成宗大德五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四歲。
倪瓚生性狷介,善自晦匿,曾築清閟閣,藏古書畫於其中,人跡罕至,僧寺一住必十數日。
篝燈禪榻,蕭然宴坐,好潔淨,家本富饒,至元初,海內無事,忽發散其資財結親故,人皆奇怪,未幾兵起,富室悉被禍,而瓚則扁舟獨坐,與漁夫野叟混跡五湖三泖間。
早年家境富裕,受到良好教育,壯年後因家庭負累,官府的苛役,世俗紛擾,偌大產業受族人覬覦,遭受種種坎坷際遇,他體質雖柔弱,心志則十分堅強,勇於擺脫富貴榮進的牽掛,奮力於詩畫業績,成為元代四大畫家之一。
倪氏繪畫作品,五十歲以前大致是宗法董源、巨然,但也對荊關李郭樹石有所吸取,傳世的幾件前期作品:六君子圖、秋林野興、松林亭子,以及董臨東崗草堂圖,可以作為具體說明,坡石皴法多具董巨遺規,而樹法則博採各家,中多營邱筆法,構圖方面則從北宋人那種雙松平遠的構圖法蛻化出來;
更綜合南宋人避實就虛的方法,近境恆以特立叢樹,掩翳孤亭。
而隔岸沙渚平邱,或橫貫樹叢,或遠離樹梢,留出大片空白,造成廣闊的空間,使這種汀樹、遙岑、孤亭、遠水所形成的寂寥空漠的意境,則尚未十分明顯,因為林木還很茂密,尚未能古淡天然。
五十歲後旅居笠澤,深入水鄉,過流離漂泊生活,脫去塵凡家務負累,在藝術上產生了澄明瑩澈的靈覺,在自然景物的啟示下,以其在詩、書、畫三方面既有基礎,開創獨有風格─筆法融斂至簡、詩章意境、渴筆淡墨、折帶皴法,山容樹影的質量異常充實。
構圖則多為一水兩岸,中或橫沙數筆,使前景樹石,濱水凌空,實際體現黃公望的闊遠理論。
晚年畫境愈趨率略,山水之外,多寫竹枝,畫墨竹有兩段題記:「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
豈復較其似與非。
…」又云:「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逸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乃是文人畫思想精華,也是元代繪畫中心意旨。
是一個人有了嚴格的基本技法訓練,對書法、文學修養都達到相當高境界,執筆即能隨心應手,寫畫入神,超脫物象之外,得其天趣,達於神妙。
書、畫、詩三者交相映發,使畫的意境更臻完美,這是元四家成就,倪瓚更勝一籌。
見附圖1。
(黃瑞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