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中德文藝關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07:44: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中德文藝關係

 

中國開始和西方接觸的時候已經是文化大國,由於幅員廣大,文物豐盛,社會政治制度與西方迥異,不僅早就引起歐洲的注意,同時在中西文藝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往往給予多於吸取。

 

蓋中國文藝發源得早,正如德國詩人歌德(Goethe,西元一七四九~一八三二年)說:「當我們的祖先還生活在樹林中的時候,中國人就有小說。」

 

十八世紀耶穌會士來華,帶給中國的除科學之外,只限於藝術和音樂,如利瑪竇的西琴八曲、徐日昇的律呂正義後編,和郎世寧(JosephCastiglione)的繪畫方法等,而中國透過遊記報導,輸到歐洲的儒學與中國思想生活方式卻風靡全歐,導致所說的「漢風」(Chinoiserie),影響了啟蒙運動及羅克克(Rokoko)文藝思潮的發展。

 

西歐的漢風表現於傢俱、建築、陶藝者,主要為帶有中國式主題或人物的細緻圖案,而在文藝上則反映西歐人對中國憧憬模仿的心態。

 

同時儒家倫理、治國的理想也為德國啟蒙時期以後的文藝創作提供豐富的題材,如魏蘭特的「金鏡或四川諸王」、哈勒(Haller)的「武松」(Usong),皆闡揚聖王治國之理想。

 

釋勒(Schiller)亦於詩中以孔子之名表達其儒道的人生觀。

 

歌德為德國第一位廣泛涉獵中國文學的大詩人,曾閱讀英譯本和法譯本的中國小說,諸如今古奇觀、好逑傳、玉嬌梨等才子佳人的戀愛故事,深入了解中國人生觀和禮教社會,並多有述評,晚年尤其欣賞中國詩詞。

 

一八二七年,歌德根據英人湯姆的譯本所提供「花間集」的題材,改編「百美詠詩」,以及撰寫「中德詠時詩」(Chinesisch-deutscheJahres-undTageszeiten),描寫中國景物至為逼真,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對促進中德文藝交流,功不可沒。

 

此外,浪漫詩人慮克特於一八三三年翻譯「詩經」,引起二十世紀德國作家對中國古代詩歌的興趣。

 

表現派詩人克拉本(Klabund)首先發表其中國古代戰詩,繼而改譯李太白詩,文字優美,流行甚廣。

 

奧國作家白特格以印象派的手法翻譯唐詩,其德譯李白「大地之歌」(DasLiedvonderErde)為當代作曲家馬勒譜成交響組曲,傳頌至今。

 

其他譯著中國詩的作家甚多。

 

近代德國小說亦有反映孔、老思想者,如杜百林(Döblin)著「王倫三躍記」及赫塞著「玻璃珠奏曲」等,主題皆以中國人生觀為途徑,設法為西方人尋找真正的人性。

 

此後有佛蘭次昆(F.Kuhn)者,窮畢生之力,將中國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及其他不下數十部書譯成德文,成為中西文藝之橋梁。

 

中國戲劇之傳入德國文學界,應以元曲「灰闌記」為最早,此劇於一八三二年便以法文本流行於巴黎,一九二五年經克拉本編譯後,首次在柏林演出,場場滿,轟動一時,後來布雷希特(Brecht)改編為「高加索灰闌記」,加入社會主義的色彩,流行迄今。

 

布雷希特於一九三五年在莫斯科看過梅蘭芳演戲,遂引用京戲舞台及演戲方式於其戲劇理論和實際劇作中,成為所謂的「敘述劇」(DasEpischeTheater),影響德國及西方現代劇壇至深。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4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5 11:09 , Processed in 0.1250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