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蔣中正】 蔣中正(西元一八八七~一九七五年),字介石,少名志清。
(見圖1)民國前二十五年農曆九月十五日(陽曆十月三十一日)誕生於浙江省奉化縣之溪口鎮。
祖父玉表先生,經營鹽業起家,樂善好施;
父肅奄先生,紹承家業,熱心公益,深得鄉黨尊敬,不幸中年殂謝;
母王太夫人,保家教子,督勵綦嚴,課餘雖劈柴、採桑、灌園等傭保之勞,亦令躬親操作,習以為常。
先生六歲就傅,十六歲,從毛思誠受業。
每當嬉戲,奔放不可一世,迨伏案讀書或握管構思,則全神貫注,不受干擾。
此種剎那之間靜躁不同、判若兩人之自律天賦,使毛思誠大為驚異。
十九歲,肄業寧波「箭金學堂」,業師顧清廉,治理學亦重新知,以先生穎特堅毅,深為器重,指授孫子兵法,勉以青年人當赴外洋留學,增益知識,為國效力;
時復津津樂道革命黨領袖孫文在海外之活動。
先生得此啟迪,遂立定出國求學、獻身革命之志向,翌年,東渡日本,肄業東京清華學校,廣交留日志士,歲杪歸國。
次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旋應考陸軍留日學生獲選,民國前四年再赴日本。
肄業「振武學校」,經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
越二年,振武卒業,分派日本軍第十三師團砲兵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辛亥武昌首義,先生聞訊歸國,率領先鋒隊攻破浙江巡撫衙門,光復杭州,厥功最著。
旋任滬軍第五團團長。
民國肇造,方擬遠遊歐陸就學,適因二次革命失敗,中山先生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號召討袁,乃毅然中止遠行,往還滬日,力助陳其美召集舊部,先後進攻上海製造局、江陰要塞,並策動肇和軍艦起義,冒險犯難,屢瀕於危,革命需用,輒請助於王太夫人,范鴻仙罹難,慨賻七百元,俾治後事;
陳其美被刺,聞訊奔赴,撫屍痛哭,載歸自宅,為之營喪葬。
民國六年,中山先生南下廣州護法,任先生為大元帥府參軍,旋調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第二支隊司令,轉戰粵閩邊境。
十年,王太夫人棄養,哀毀逾恆,返里守制,中山先生函電迭馳:「軍事吃緊,望即來粵,墨絰從戎。」
「軍事無人負責,千鈞一髮,有船即來。」
革命同志亦相繼敦促,廖仲愷有「務希念孫先生萬不可無助,早日命駕」,張繼有「我兄應即出山,設法鞏固粵局」,胡漢民更有「聞兄將買舟,不禁狂喜,如聞破敵捷音」之語。
十一年四月,知陳炯明必叛,建議速清內患,中山先生仍事容忍,先生感於無補時艱,慨然賦歸,中山先生親臨行館挽留,且謂:「此時你若走,則我與汝為(許崇智)機能全失,人無靈魂,軀殼何用?」
倚畀之殷,情見乎辭。
六月,陳炯明之亂果作,中山先生困守永豐艦,先生在里聞訊,間關赴難,隨侍艦上凡四十二日,籌策多中,翼脫險。
民國十二年,中山先生特任先生為大本營參謀長、大元帥行營參謀長,旋派赴蘇俄考察。
十三年春,受命創辦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中山先生任先生為校長,勉以「任勞任怨,百折不回,從窮苦中去奮鬥」。
及軍校開訓,軍械、經費均無著落,堅苦卓絕,克服萬難,卒成勁旅。
翌年三月,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廣州革命政府危如纍卵,卒賴先生統率黃埔校軍暨部分粵軍,驅走陳逆(炯明),蕩平楊(希閔)、劉(震寰),廣東革命基地於焉鞏固。
民國十五年六月,先生受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七月,誓師北伐,勢如破竹,十五年秋,克復武漢,十六年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十七年夏,底定幽燕,親詣北京西山碧雲寺中山先生靈前,祭告北伐完成。
歲杪,東三省通電服從國民政府,奉行三民主義,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全國至是歸於統一。
民國十七年國慶日,先生膺任國民政府主席,恪遵中山先生遺教,結束軍政,進入訓政,銳意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
十年之間,在政治方面:召開國民會議,制訂「訓政時期約法」,逐步施行地方自治,積極準備實施憲政。
在外交方面:取得關稅自主,收回天津比利時租界,漢口、九江、鎮江、廈門英租界及威海租借地,並致力於不平等條約之廢除。
在軍事方面:以建設國家化、現代化之國防軍為目標,雖曾屢受擁兵自重者之抗阻,但改進兵役制度,提高軍隊素質,擴充海軍,建立空軍,軍事教育與國防工業亦均有相當之發展。
在教育方面:著重民族精神與生產實用齊頭並進,普遍增設學校,而掃除文盲與普及國語及白話文之社會教育,尤著成效。
在財政方面:整理金融,統一幣制,調整關稅,整頓稅務,充裕財源,支援建設。
在經濟方面:改良農業,鼓勵墾牧,興修水利,擴充電力,開發礦業,促進工業,皆有飛躍之發展。
在交通方面:更新築鐵路七千餘公里、公路十萬公里以上,並創辦民航空運,郵政、電信均大為擴展。
尤其在民間推行「新生活運動」及「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湔拔民族精神,改善國民生活,相輔相成,使散漫腐朽之舊中國面目一新,朝氣蓬勃,被當時旅居我國歐美人士譽為「黃金之十年」。
唯在此十年建設之同時,國家亦正處於共匪倡亂,日寇侵凌,內憂外患交相侵逼之艱苦境地。
先是民國十二年,中山先生實行「聯俄容共」政策。
「聯俄」,乃以蘇俄政府宣告「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特權」,及其來華代表越飛與中山先生共同聲明之「確認共產主義與蘇維埃制度不能引用於中國」為基礎;
「容共」,乃係容納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從事國民革命運動為軌範。
然當北伐軍平定長江流域之際,莫斯科即企圖將國民革命變質為階級革命,以達赤化中國目的,遂密令其駐華人員指使中共「設法激動眾排斥外國人,甚至實行搶劫與慘殺,以引起各國干涉」。
於是在武漢:發動罷工排外,製造赤色恐怖;
在湖南:肆行沒收土地,任意公審殺人;
在上海:武裝「工人糾察隊」,企圖成立階級政權;
在南京:闖進外國領事館搶劫殺人,導致英美軍艦發砲,傷亡眾多市民之慘案;
在南昌:搗毀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綑綁國民黨幹部遊街。
凡此詭謀暴行層出不窮。
先生乃於十六年四月依據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之檢,斷然下令清除共黨分子,蘇俄則更命令中共在南昌、兩湖、廣州及廣東海陸豐,接連暴動,殺人盈城,流血盈野,益為國人所不容,遂分途流竄於湘、鄂、贛、閩、豫、皖各省邊區。
至於日本帝國主義者,其一貫侵略手段,在製造中國內部之分裂,藉圖漁利。
民國十七年,為阻止先生統一中國,悍然出兵山東,砲轟濟南,先生為免北伐大業橫遭破壞,乃忍辱負重,率軍繞道渡過黃河,底定華北,日寇企圖遂告落空。
民國二十年,汪精衛、李宗仁等在廣州宣稱組織「軍政府」,破壞國家統一,盤踞贛南之朱(德)、毛(澤東)亦四出竄擾。
六月,先生駐節南昌,指揮剿匪軍事,次第縮小包圍,殲敵在望,不意日本軍閥突發動「九一八」陰謀,侵略東北,先生乃不得不中止剿匪,籌禦外侮。
當此國難嚴重關頭,兩廣仍復攜貳,先生為謀內部團結,毅然引退。
其後,中樞乏人負責,日寇遂致迅速吞噬東三省全境,旋更在上海啟釁。
此際,先生甫應各方敦促回京。
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立即調遣中央直轄第五軍協同十九路軍併肩抗敵。
而江西共軍則乘虛復出,又見猖獗。
五月,松滬停戰,先生熟慮救國大計,深知必先平匪亂,始克生聚教訓,充實國力。
抗敵雪恥,爰即立定「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決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之剿匪方針,首先撲滅嘯聚鄂豫皖邊區之徐向前股匪,撫輯流亡,安定農村,改善經濟,杜絕死灰復燃。
繼之,進剿贛南朱毛老巢。
正當合圍勢成之頃,而日寇野心復熾,陷熱河,犯長城,華北告警,先生乃又不得不急調國軍北上禦敵。
剿匪軍事再見功虧一簣。
結果,延至二十三年,始將華中各省匪患肅清,朱毛殘匪逃竄陝北。
民國二十五年,日寇增兵華北,企圖強迫冀察特殊化;
於是侷處陝北共匪揚言北上抗日,竄擾山西,中央派兵進剿;
而兩廣地方當局亦假借抗日名義,出兵湖南,向中央挑釁,先生容忍至再,卒弭危機。
此際,確知日寇大亡華旦夕必發,十二月上旬到達西安,責勉西北剿匪副司令張學良、西安綏靖主任楊虎城督率所部,協助中央軍迅速戡平陝北赤匪。
未料張、楊陰受共黨蠱惑,遽爾劫持統帥,揚言請停內戰而行「兵諫」。
國人咸知先生一身繫天下安危,驟聞禍起肘腋,憤慨莫名,中央明令申討叛逆,輿論誅伐尤嚴於斧鉞,卒使張學良幡然悔悟,親送先生返京,束身待罪。
先生蒙難半月,不畏勢劫之浩然正氣,充塞宇內,慎謀救亡之苦心藎忱,卒大白於天下。
但虎視耽耽之敵寇,已不容我再有團結奮勵之時間,而速發其禍矣!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軍閥在盧溝橋點燃戰火,先生嚴正聲明「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並沈痛宣告已臨「最後關頭」,號召國人「拚全民族生命以求國家生存」,我全國同胞無不投袂而起。
至是,先生唯恐敵軍憑仗其強大陸空協同力量,自北平直下武漢,阻滯我軍於平漢線以東,則必有利於其速戰速決企圖;
故當八月十三日滬戰爆發,我軍主力立即發動猛攻,迫使日寇自海上數度增援達三十萬眾,血戰三月,我方犧牲固屬重大,但爭取時間,使華中人力、物力疏運西南大後方,我政府亦於十一月二十日遷都重慶,遂行持久戰略。
廟算幾微,指揮若定,此固非日本軍閥蠡測所能及之。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在武昌行臨時代表大會,選先生為總裁,制訂「抗戰建國綱領」,堅定「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信念,並決定設立「國民參政會」,為戰時最高民意機構,抗戰陣營愈見鞏固。
十月,敵騎雖登陸廣東,陷落武漢,但實別其狼奔豕突之百萬寇兵,已分散於我廣大空間中,受先生持久消耗戰略之支配,和戰兩難,乃謀切斷我西南後方滇越、滇緬交通線,並攫奪南洋資源,支持戰力,遂乘歐戰既起,估量英美東顧乏力而悍然南進,終於三十年十二月八日偷襲珍珠港,導發太平洋戰爭。
民國三十一年元旦,由二十六國聯合,以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發表共同宣言,申明「各盡其兵力資源打擊共同之敵人」,中國遂躋身於國際四強之一,先生亦被推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即於此時向美英嚴正交涉,而廢除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桎梏我國家民族亙一世紀之不平等條約。
民國三十二年八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國國民黨推選先生繼任。
十一月,中、美、英三國頒袖會議於埃及開羅,發表共同聲明:「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島歸還中華民國,韓國自由獨立。」
並論及扶助越南及泰國獨立,日本國體待戰後由其國民自行決定:凡此,胥出先生堅定主張,而獲羅斯福總統贊成者。
戰後,亞非各地民族運動之勃興,實即基於開羅宣言之精神。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先生領導全民湔雪國恥之大責重任,終告勝利完成,遂即發表廣播演說昭告同胞:「不念舊惡,與人為善。」
旋將兩百餘萬日俘、日僑遣送回日,且放棄索賠及占領九州,俾日本免於瓜分之禍,在國際方面,四強共同發起,於三十五年一月十日成立「聯合國」,我國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於戰後世界秩序建設貢獻良多。
正當此際,蘇俄赤色帝國主義卵翼朱毛共匪擴大叛亂,馴至神州陸沈,復陷我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
先是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侷處陝北共匪向政府投誠,發表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國民政府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實則乃係利用日寇侵略,假借抗日口號,在敵後農村,以殘暴手段肆行階級鬥爭,製造仇恨,裏脅農民,發展實力。
及抗戰勝利,先生不忍再見生靈塗炭,三電毛澤東,邀其至渝,協商和平,詎意蘇俄已將侵入東北俄軍所繳收之日本關東軍龐大武器彈藥裝備中共匪軍,以致在重慶之協商,徒為毛共準備擴大叛亂爭取時間而利用。
益以承全面抗戰八年之後,社會秩序既難安定,國民生計尤見困窮,共匪不惜殘民以逞,竄擾於華北、華中各地,農村同胞一部分被脅迫入其叛亂行列,一部分以生產既廢,乃離鄉背井,奔向政府,以求保障。
於是大城市中擠滿難民,交通壅滯,秩序混亂,物資匱乏,通貨膨脹。
當此嚴重之時,唯恐天下不亂之官僚政客亦狡焉思逞,紛紛組織政黨,標榜民主,詆毀政府,詡為時宜。
先生盱衡世局,籌維挽救之道,厥為循民主之軌範,導民意於正途,爰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於三十六年元旦公布,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在首都南京開議,選先生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就任。
是年秋,因經濟混亂、社會動盪,影響戡亂軍事之逆轉,共匪更唆使失意政客散播國家需要和平,先生乃和平障礙之謠言,而副總統李宗仁前在競選時業已破壞國民黨內部團結,至此更萌異志,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且於徐蚌戰事緊急時,在武漢阻止調軍北上增援,旋更公開通電主和,先生遂於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終因李宗仁張皇失措,要求共匪和談被拒,徒致人心渙散,不期年而大陸沈淪。
所幸,先生於引退之先默運睿智,定確保臺灣為復興基地之至計;
及引退後,更痛切檢討革命失敗因素,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立場,積極策畫黨的改造,重整革命陣營。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先生在重慶發表「為本黨改造告全黨同志書」,愷切提示:「今日的變局,不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國家存亡、文化絕續和個人生死的鬥爭。」
同時斷然指出:「要知道共黨匪徒今日占據一個工商都市,就破壞一個經濟的中心;
掠取一個農業區域,就製造一個饑荒的地帶─凡共匪所到的處所,就窒息了整個社會的生活和人民的生計。」
即此數語,可知先生洞悉共產主義及其制度危害人類之嚴重性,故畢生高反共大纛,奮鬥到底,然如當時一般國人對共產黨本質毫無認識,未能響應號召,共挽狂瀾於既倒。
大陸淪陷後,代總統李宗仁棄職出國,先生不得不應海內外同胞一致敦促,於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在臺北復行視事,領導國人策力,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
中山先生在手訂「建國大綱」中曾謂:「建設之首要在民生。」
而民生建設之首務,固在平均地權。
三十八年四月,臺灣實施「三七五減租」;
四十年辦理「公地放領」,四十二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四十五年更施行「都市平均地權」,以安和手段,達均富目的之「士地改格革」,順利完成,馳譽世界。
同時自四十二年開始,推行四年一期之「經濟建設計畫」,連續五期,奠定實業發展基礎;
洎後,工業生產、國際貿易、國民所得均不斷高度成長,被譽為開發中國家之奇蹟。
至於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確立,各級教育之普及,中華文化之發揚,文化設施之擴充,生活品質之提高,社會福祉之增進,低收入同胞與山胞生活之改善,與夫地方自治制度之臻於完備,中央民意代表之增補選等,凡民族、民權、民生各項建設,莫不突飛猛晉。
今日之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號召,胥由先生奠其始基。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午夜,先生以心臟病發逝世,得年八十九歲。
遺囑諄諄勖勉同胞:「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
噩耗傳出,全民震悼。
九日,移靈臺北國父紀念館,供民眾瞻仰遺容,五日內逾二百五十萬人。
十六日,奉厝於桃園縣大溪鎮慈湖行館正廳,行俟大陸光復,奉安於首都南京。
先生畢生倡力行哲學,以仁愛為旨歸。
自弱寇獻身革命,即無時不以無愧為中山先生信徒而自勉,亦無時不為實踐三民主義而奮鬥。
洎建軍經武,統一宇內,秉持國鈞,領袖倫,捍衛民族文化、國家命脈、人民自由亙五十年之久,其豐功偉烈,實未能備述。
二十世紀,為東西文化由衝擊而趨於融匯之時代,及世界各民族力爭自由平等之時代,在此一世紀中,會發生自由民主陣營對抗軸心帝國主義侵略及共產主義奴役之兩大戰爭,先生則屹立於最前線,高擎自、自由大纛,力障狂瀾,其為世界歷史之偉人,已可論定。
(陳在俊、吳伯卿)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