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蔣方震】 蔣方震(西元一八八二~一九三八年),字百里,晚號澹寧,浙江海寧硤石鎮人。
(見圖1)生於清光緒八年,翌年,隨父居海鹽城,十一歲始返里。
幼年在家墊讀書,畢四書五經。
十七歲應童子試,歷州府院八考,均名列前茅;
夏,補郡學生員。
桐鄉縣令方雨亭以其文采斐然,大器重之,勸以毋循科途徑取功名,應求實學,以成國器。
且隨方至省城,經介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辦之求是書院讀書。
入院後兩試皆列冠軍,文名大噪,但因賦悼唐才常烈士詩,為書院所不容,遂由林知府派赴日本留學。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東渡赴日,先入清華學校讀日本文及普通課程。
畢業後,即入初級武學成城學校,畢業入伍,名為士官侯補生。
留日期間,曾擔任「浙江潮」第一屆主編。
因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保荐,獲升入士官學校第三期肄業。
三十一年(一九○五)畢業,獲士官步兵科第一名,以少尉資格回聯隊服務。
次年回國,任東三省總督府督練公所總參議。
旋被派赴德國實習軍事,在德國第七軍團任實習連長。
宣統二年(一九一○)自德返國,出任禁衛軍管帶,次年回任東三省總督府督練公所總參議。
十月武昌起義,各省響應,趙督密囑速離東北,抵達杭州,任浙江督署總參議。
民國建立,辭浙江督署總參議,時蔭昌為袁世凱侍從武官長,向袁荐為保定軍官學校校長,接事後,厲行整頓,耳目一新。
第一次訓話時,即與學生約定,要求學生服從改革,自身如不稱職,必自殺以謝國人。
因銳意改革,向陸軍部請款,交涉無效,電公府辭職,袁又不准。
乃於民國二年六月十八日晨,集合全校員生二千餘人在尚武堂前講話,寥寥數語後,槍自戕,蓋實踐諾言,以身殉職,時距接事甫半年耳。
袁氏聞訊,即商請日本公使選派日本軍醫平戶馳赴保定軍校醫治,幸傷勢不重,不日即見好轉。
傷痊後,辭校長職,出任總統府軍事處一等參議。
民國三年左梅夫人東歸,夫人乃日本軍醫平戶之醫護助手也。
四年,帝制議起,蔡鍔微服出京,未幾,梁啟超亦南下。
五年年初,氏亦南下,留書勸袁及早取消帝制,並請徐、段等人對國事多負責。
及抵滬,即應梁啟超之召赴廣州,任兩廣都司令部出師計畫股主任。
旋蔡鍔起義雲南,各省響應,袁氏撤銷帝制並憂死。
蔡將軍入川,積勞成疾,乃陪蔡將軍赴日就醫。
同年十一月八日蔡氏病逝福岡醫院,為之料理後事,護喪歸葬長沙岳麓山。
民國六年任總統府顧問,從事譯著。
次年九月歐戰停止,行巴黎和會,梁啟超被派赴歐,組織歐洲考察團協助和議,隨行者有張嘉森、丁文江、蔣乃震等人。
八年三月,隨考察團由巴黎出發,歷遊各國,參觀戰時遺蹟。
次年三月歸國,被舉為為浙江省議員,遂於民國十年主持浙江省之制憲工作。
自民國九年至十一年,為新文化之鬥士,亦為地方分權之健將,乃其一生最寧靜時期。
民國十六年,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上海、杭州。
國府遷南京。
蔣總司令在三元巷總部約談,氏指陳時局,以為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後,外交問題最為重要。
中國外交第一線為日本。
於是被派赴日,與日本朝野之士說明國民政府政策與組織績效至佳。
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起用唐生智為第五路總指揮,馳赴北方。
收拾桂系殘餘勢力。
唐之再起,蔣氏無形中為其保證人。
是年十二月,唐生智突然叛變,唐事敗,自不能不受其連累。
於二十二年赴日考察,回國後,擬定煉油、鋼鐵與煉鐵計畫等多種。
此一時期思想雖略有改變,但仍以建設國防為中心,先後撰成「國防論」等專著。
二十四年,蔣委員長派其赴歐考察總動員法之實施。
次年,攜眷同行,除在義、奧、德等國作較長時期訪問外,並遊歷中歐數月。
其考察報告重點為:一、現代經濟以及其他部門,無一不與國防有密切配合,各國技術不同,其以國防為中心思想則一。
二、過去為平面戰爭,今後將蛻化為立體戰爭。
三、海陸空軍當平均發展,應置空軍於主要地位,三軍之上,冠以統籌國防之總機構。
四、國家用人,應令勇者受勛,能者在位。
回國未及旬日,即應蔣委員長電召至西安晤談,十二月十一日至西安,當夜即發生西安事變,被困至二十七日始飛返上海。
二十六年初,奉命祕密視察南北防務。
受聘至廬山訓練團講課,國防論第一冊於此時出版。
七七事變發生,中樞為爭取外援計,被派赴德、義宣傳。
奉命後,調派薛光前、蔣復璁隨行。
出國三月,遍訪德、義等國,以德、義俱無誠意,遂以書面報告,陳明德、義已不足與有為,請注意英、法、美各國。
後奉電考察法國,於二十七年夏返國。
未幾,被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時陸大設在湖南桃源縣,奉命後,立即就職。
又以時備諮詢,常往來湘鄂間,備極辛勞。
因戰禍日深,中央已決定放棄武漢,陸大亦將遷往貴州遵義。
在籌措遷校,跋涉長途中,夙病以發。
因風濕毒素侵入血管而影響心臟,於同年十一月四日逝於廣西宜山,享年五十有七。
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有云:「精研兵法,著述宏富;
訏謨擘畫,多所匡扶。」
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蔣復璁、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