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八國聯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3 10:3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華北發生義和團事件,北京公使館區域被圍攻,為救援,由英美德法俄奧義日等八國聯合組織軍隊。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之後,大肆劫掠,翌年(一九○一)訂立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償付鉅款,承認列國軍隊的常駐,使中國淪為次殖民地。

 

義和團源於咸豐、同治年間的鄉團,至光緒年間,逐漸演變為仇教團體,並以山東、直隸等省的農民、低層民界為主力,為抵抗列強的侵華,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展開排外運動。

 

光緒二十六年四月下旬(一九○○年五月下旬),義和團在淶水(直隸省)打敗官軍,並在涿川、保定一代破壞鐵路、電線,切斷京津間的聯繫,聲勢驟增,局勢嚴重,北京漸陷入混亂中。

 

四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九日),北京公使團開會商討對策,雖未通過召集衛兵入京保衛之議,卻贊同調集各國海軍,聯合組軍於秦皇島、山海關一帶示威,旋即聯合照會總署,要求清政府嚴辦國民。

 

其後因義和團得清廷主戰派(端郡王戴漪等)之鼓舞,圍攻北京公使館區域,而日本公使館書記杉山彬於五月十五日(六月十一日)為董福祥甘軍所殺,德國公使克林德(KlemensFreihervonKettler)亦於二十四日(六月二十日)被殺。

 

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詔對外宣戰。

 

北京公使團鑑於北京情勢危急,於五月八日(六月四日)召開緊急會議,決議請求各國政府委派聯合艦隊司令率兵前來解困。

 

至十三日(六月九日),英國公使竇納樂(SirC.MacDonald)緊急電請大沽的英國艦隊司令西摩(E.Seymour)立即組織八國聯軍。

 

翌日,西摩即率聯軍二千餘人進向北京,卻被圍困於楊村廊坊間。

 

二十日(六月十六日)聯軍艦隊致最後通牒於大沽守將羅榮光,令其交出礮台被拒,乃於次日攻陷大沽。

 

大沽聯軍以清軍及義和團圍攻天津紫竹林租界,乃攻向天津。

 

當時登陸聯軍約有一萬四千人,在津清軍不下一萬六千人,加上團民三、四萬人。

 

雙方激戰多日,至六月十八日(七月十四日),天津失陷。

 

聯軍自大沽登陸後,沿途村莊市鎮,搶劫一空,及至天津,尤為殘酷。

 

當慈禧太后命沿江沿海各省召拳民禦外的詔旨傳達上海時,在上海的盛宣懷見大局糜爛,電請東南督撫李鴻章(兩廣總督)、劉坤一(兩江總督)、張之洞(湖廣總督)共商對策,決與上海各國領事簽訂東南互保,條約。

 

在盛氏提倡策畫,與劉、張等合作支持下,遂於五月三十日(六月二十六日),與駐滬各國領事簽訂保護東南章程,約定中外互保,使東南各省免受波及,且使風雨飄遙的中國,幸免瓜分之禍。

 

天津失陷後,聯軍抵津日多,在六月二十二日(七月十八日),一日之間集合達三萬數千人。

 

聯軍佔領天津三週之後,始向北京進攻。

 

聯軍之所以遲遲不進攻北京,拯救各國公使館人員,主要原因乃彼此猜忌,各懷鬼胎。

 

當時防守使館的兵員僅四百餘人,各國官員又互相嫉視,而使用之武器威力亦小,竟能固守近兩月之久,此實榮祿暗中左右之力,非僅使館防守之功。

 

各國雖急於救援,但為出兵及總數所占各國比率,將影響到將來宰割中國的權益,因而意見紛歧。

 

當時英國正陷於波爾戰爭中,美國亦在菲律賓作戰中,動員能力有限,能迅速調遣大兵的,只有俄日兩國,而對出兵最熱衷的,則是克林德公使被殺的德國。

 

俄國當時以滿洲為勢力範圍,並策畫進窺朝鮮,對日本之派遣大兵介入初表反對,但因英美兩國支持日本的出兵計畫,且義和團之亂已波及滿洲,乃勉強同意。

 

因此,八國聯軍之中,遂以日本出兵為最多(攻擊北京前夕,聯軍總數大約是四萬七千人,而日軍則有二萬二千人之多)。

 

七月九日(八月三日),聯軍決議進攻北京,動員一萬八千餘人,計日軍九千人、俄軍三千五百人、英軍二千五百人;

 

美軍二千人、法軍千人、奧義軍百人。

 

經十數天的戰鬥之後,於二十二日(八月十六日)攻陷北京。

 

北京被置於列國共同軍事管理之下。

 

慈禧則偕德宗狠狽出奔,逃往西安。

 

(見圖一)初各國因利害不同,彼此疑忌,甚難產生一最高指揮官,最後循德皇威廉之要求,由德國名將瓦德西(vonWaldersee)出任聯軍統帥。

 

瓦德西率德國遠征軍二萬人,戰艦十五艘,於閏八月初二日(九月二十五日)抵達大沽。

 

二十四日(十月十七日)至北京。

 

聯軍入京後,大肆燒殺淫掠,尤以德俄等國為甚。

 

及瓦德西抵京之後,更派兵至直隸各地「剿」國民,極盡暴行之能事。

 

自認為文明先進國家的聯軍,竟在被視為野蠻落後的中國,任意劫掠。

 

多數寶貴的文化財與金銀財寶,悉被運往海外。

 

北京失陷,清廷命全權大臣李鴻章、慶親王奕劻負責與各國談判。

 

各國對於媾和條件仍是意見紛歧,其後就法國所提議和條款六項原則為基礎,議決和議大綱十二條,直至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九○一年九月七日),簽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

 

其內容主要為:(一)首禍諸臣等之處罰,(二)四億五千萬兩之賠款,(三)各使館自行防守之權及北京、大沽間設防之撤廢,京畿要地之駐防,(四)通商、行船條約之改訂等。

 

約成之後,聯軍次第撤退。

 

但朝政仍腐敗如故,上國天朝淪為次殖民地。

 

鉅額之賠款(包含利息在內共達九億八十萬兩以上)更為中國經濟近代化遲滯的主因,而帝國主義的侵華更由此而變本加厲。

 

(林明德)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山東白蓮教之義和拳盛行,設壇授拳,手持大刀作法,宣稱神靈附身,槍礮不入,煽惑鄉民,徒眾口多,人稱「大刀會」。

 

後復利用仇外心理,標榜「扶清減洋」,改稱「義和團」,聲勢日漸浩大。

 

是年五月,義和團攻佔涿州,清廷喜其「扶清滅洋」,認為民心可用,反予安撫,於是義和團湧入北京,數月間,聚眾達十餘萬人,自平民至親王大臣多禮拜有加,奉若神明。

 

至次年(光緒二十六年)四、五月間,義和團更形猖獗,公然仇洋反教,燒教堂洋房,殺教士教民,拆鐵路,毀電線,凡洋人洋物一律仇視,遂至日本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公使克林德皆先後被殺。

 

各國使館:俄、德、英、法、美、奧、義、日八國乃共組聯軍,以瓦德西為統帥,於五月二十一日攻陷大沽礮臺。

 

二十四日,清慈禧太后頒詔宣戰,並布告捉拿洋人,賞給銀兩。

 

是時,北京拳民已達數十萬人,奉詔後即以舊式刀槍為武器,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一,焚比、奧、荷、意四國使館,並乘機掠奪,燒殺無辜,全城大亂。

 

八國聯軍於六月十七日佔領天津,進逼北京,七月十七日通州失守,二十一日聯軍人北京,義和團潰逃,清宮倉惶西奔。

 

聯軍入城後,搜殺拳民,尸積如山,並任令軍隊挾城三日,姦淫擄掠,無所不為,京城財物損失不計其數,尤其宮內珍藏之國寶被劫一空,今日各國博物館所藏我國古物,多為當時劫去,殊堪浩嘆。

 

北京既失,清官派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偕大學士李鴻章,於九月三日往見各國公使,商請和議,至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訂辛丑和約,簽約國除前述八國外,另加荷、比、西三國,共計十一國;

 

清廷被迫將主戰之親王大臣多人處死,並按中國人口數,賠銀四億五千萬兩(其中俄國得百分之二十九,為最多),其他喪權辱國之條款,亦均被迫接受。

 

辛丑條約既被迫接受,從此京畿防衛盡失,清廷已至末途,而我民族自尊心亦大受打擊,所幸愛國志士因此風起雲湧,促使國民華命運動日趨壯闊。

 

(李克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1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21:57 , Processed in 0.1875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