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喪葬玉】 古人認為用玉殉葬,可以使屍體不朽,所以古冢中常有玉器的發現。
用玉多少,與用什麼玉殉葬,本是沒有限制的,而在周禮中的規定,是有下列幾種:一、飯唅:為了不願死者空口而去,便有飯唅之禮。
飯,是在死者口中放些米,唅,是在死者口中放上一些寶貴之物。
例如商代以貝為貨幣,貝是人所寶貴的,便在口中放貝。
周以後,人們重玉,便放入一塊玉。
在漢代,大多用蟬形之玉,如圖。
這是因為蟬形似舌,放在死人口中,活人會覺得他會舒服些。
這種蟬,叫做唅蟬。
二、幎目:用一塊黑色面子、紅色裏子的方形夾墊,蓋在死人臉上,用四角上的帶子,把它栓牢,讓死者靜靜地安息。
可是生人覺得死者不會舒服,便在上面縫幾塊小玉,略似眼、鼻、眉、口之形,表示出這幾個部位來,這個東西,便是幎目。
有人無力用玉,便改用石;
再無力用石,便在眼、口部位,剪三個口。
三、瑱:死者臉上蓋著幎目,另外一個作用,可能是不願有蟲蟻之類,進入死者的口鼻之中,可是這塊幎目,蓋不到耳,蟲蟻有進入耳內之慮,所以在死者耳中,填入一些絮,然後放進一塊玉,塞緊這些絮,這放入耳中之玉,無論形狀如何,都叫做瑱,是以用為名的。
四、握:生人既不願死者空口而去,也就不願使他空手而去,便在兩手之處,各放一件東西,這便是握。
握的東西不定,在新石器時代,多放牙,漢代多放玉豚,這個玉豚,是柱狀體,簡單刻幾條線紋,使他像個豬而已。
上列四種之外,有些是不見於周禮,而在漢代,是相沿成俗的,有:一、玉券:玉券有兩種,一種是給死者的地契,質地不一定用玉,上面載明購地人、死者姓名、所在地、面積、買價、介紹人等,使死者特此券為證,以免他人侵奪。
有人並未買地,也照例做一個假的,券上所記,都是一些胡言了。
另外一種,是墓中物品清單,也是防別「鬼」奪取之意。
二、珠襦玉甲:漢代盛行。
用珠聯成一件上衣,叫珠襦。
用玉聯成一件下衣,叫玉甲,有人購買不起這許多珠玉,只在衣上縫一兩顆珠子、玉片就是了。
皇族高官,他們是用玉片,把全身包起來,玉片用金線或銀線穿聯,用金線的叫金縷玉衣,用銀線的叫銀縷玉衣。
這種玉衣,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
其他葬玉,隨人所好,是沒有規定的。
(那志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