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董仲舒】 董仲舒(約自漢文帝時至漢武帝太始年間),廣川(河北棗強有廣川鎮,即漢廣川故城)人。
少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
下帷講誦,門生以次相授業,末弟子有未見其面者。
仲舒專力於學,三年不窺園圃,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者皆師尊之。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數百人,仲舒對策見重於朝,被舉用。
初仕帝兄易王為江都相,易王好勇而驕,仲舒以禮匡之,王敬重焉。
茲就其學術成就暨影響於政治者,略述數端:其一地位崇高。
漢書五行志調:「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
周道敝,孔子作春秋;
法乾坤之陰陽,效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漢興,承秦滅學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將董仲舒與文王、孔子並列。
其二以天人合一為中心,推演之事理甚多,董氏言:「莫精於氣,莫富於地,莫神於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
人與天相類,天道變化有序,人類群居亦有序,若人有不循序者,可以「王教」。
王教者以人類天性為基礎,而使其日進於善之教育作用也。
其三根據天人合一說,謂聖人法天以施政教。
一則說王者施政方法之變化,均與天道變化相適應;
二則說設官分職,概以天道變化之數為準。
仲舒在學術上有很高之成就;
且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藝,亦當時之壯舉。
因而為仇家所嫉,險遭不測!
赦免後,遂不再言災異,後復起作膠西王相。
不久,又辭官家居,朝廷有大議,乃遣使就其家問之。
其後,年老壽終於家。
著述有疏奏一百二十三篇;
說春秋得失;
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數十篇,十餘萬言,今存文集一卷,春秋繁(一作蕃)露十七卷。
〈見圖一〉(張效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