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孔廟】 祭祀孔子的廟,稱為孔廟或孔子廟,又稱先聖廟、宣尼廟、宣聖廟、文宣王廟、聖廟、聖堂、文廟、大成殿等。
孔子死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翌年,哀公於孔子舊宅立廟守塋,是為孔子立廟之始,也是今日山東曲阜闕里孔廟的由來。
禮記上說:「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唐以前,所謂先聖,或指周公或指孔子;
唐以後,則專指孔子,所以孔廟又有先聖廟之稱。
漢平帝時,追諡孔子為宣尼公,所以孔廟又稱為宣尼廟,南梁以後,又有宣聖廟之稱。
唐玄宗時,追諡為文宣王,又稱為文宣王廟。
至明永樂以後,又稱為文廟。
民國三年,改稱為孔子廟。
從史記可知曲阜孔廟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後漢桓帝時置官管理。
其後,歷代修補擴建,到宋真宗時,已有三百六十間。
今日所見的孔廟,大部分是雍正年間的建築物,東西一百五十公尺,南北六百三十公尺,是中國最大的廟宇建築。
其規模包括大成殿、(見圖一)杏壇、寢殿、聖蹟殿、后土祠、神庖、瘞所、神廚、崇聖祠、家廟、詩禮堂、啟聖祠、金絲堂、樂器庫、奎文閣、東西直房、齋宿所、璧水橋、仰高門、櫺星門等。
中央官學之內建置孔廟,始於北魏孝文帝之際。
在此之前,如前漢之際,祀孔未出闕里,後漢以後,雖已在太學舉行對孔子的釋奠之禮,但無廟宇的建築。
地方官學之內建置孔廟,始於北齊文宣帝時代。
但是從中央到地方官學確實普建孔廟,則要到唐太宗以後。
唐太宗對官學內的孔子廟制,有幾項重要建樹:一是確立孔子為先聖的地位;
二是建立從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為先聖,祇以顏淵為先師配享;
從太宗以後,再擇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從祀廟庭。
玄宗時從祀者增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賢。
宋以後到明清,從祀制定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賢、先儒;
哲位以下的人數,隨時代而遞增,分列在東西兩廡。
自唐以後,從祀孔廟之制,遂成為文人學者最高的榮譽。
從祀的標準,依清代的規定是:「闡明聖學,傳授道統。」
這是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質。
從唐代以後,除曲阜孔廟以外,孔廟不但成為學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學校的中心地;
釋奠之禮是國家大典,屬於中祀;
教師的地位,透過孔子廟制而神聖化;
教育理想也透過孔子廟制而具體化。
因此,孔廟的存在,教育意義重於政治或宗教意義。
學校孔廟的建築屬於宮殿式,廟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廟,可分為南北兩類:南方式建築,以木材為主,裝飾複雜,屋脊兩端翹起;
北方式建築較為樸素,水平式屋脊,枓栱變化少。
主要的建築物,包括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明倫堂、櫺星門、泮池等。
這種孔廟制也影響到東亞諸國,構成「東亞世界」極重要的特質之一。
今日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所見的孔廟,就是昔日官學的殘影。
(高明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