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2 11:5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藥學●薄荷】
薄荷(拉丁文為MenthaeFolium,英文為PeppermintLeaves,德文為Pfef-ferminzeblätter),為唇形科(Ladiatae)植物薄荷(MenthaarvensisLinnévar.piperascensHolmes[M.haplocalyxBriquet])之葉及莖葉。
東北一帶尚有達呼爾薄荷(MenthadahuricaFischerexBentham)、黑龍江薄荷(M.sachalinensisKudo[M.arvensisLinnévar.sachalinensisBriquet;M.arvensisL.subsp.haplocalyxBriquetvar.sachalinensisBriquet])等。
歐洲所產者為歐薄荷(M.piperitaLinné),通稱Peppermint,以英國產者為優,含薄荷腦(-Menthol)百分之五十至六十;
北美產者為綠薄荷(M.ViridisL.[M.spicataL.]),含有-Carvone,不含薄荷腦,通稱Spearmint。
薄荷之名,早見於古埃及之莎草紙文書(EbersPapyrus,西元前一五五二年)我國則新修本草(西元六五九)始著錄,列菜部中品(卷十八),南唐陳士良之食性本草名之曰菝(綱目注曰音跋活):「吳菝能引諸藥入榮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胡菝主風氣雍併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俗呼為新羅菝。」
綱目之「釋名」曰:「楊雄甘泉賦作茇葀;呂忱字林作茇;孫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言之訛也。今入藥多以蘇州者為勝,故陳士良謂之吳菝,以別胡菝也。」
新羅菝即胡菝,當來自東北及韓國一帶。
薄荷為多年生芳香植物,根狀莖匍匐,莖直立,有時基部外傾,全體密生短毛,節處具疏柔毛及腺體。
葉披針形,有時卵形或長圓形,基部楔形,頂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兩面均有黃色腺點。
輪繖花序腋生;
苞片線形或披針形;
花萼鐘狀,具十脈,先端裂成五齒;
花冠粉紅色或紫色,四半裂,全緣;
雄蕊四枚,著生於花冠管基部四分之三處;
子房四裂,花柱著生於子房底部,堅果小,卵形。
薄荷植物為我國特產,產量占世界第一,日本、巴西次之。
薄荷植物含揮發油約百分之一,即薄荷油,油中主成分為:一、薄荷腦(MentholC10H18OH)約占百分之七十至九十,其中有百分之三至六與醋酸等結合成酯,其餘游離存在。
二、薄荷酮(MenthoneC10H18O)約百分之十至二十。
三、其他為乙酸薄荷酯(MenthylAcetate)、茨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Menthenone)、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等。
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
應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此乃本品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者。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以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作用,但對整體小鼠之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係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者。
薄荷醇之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對呼吸道炎症亦有某些治療作用。
中國傳統醫學多用之於疏風、散熱、辟穢、解毒。
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內服外用均宜。
(那琦、陳欽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633 |